老窑瓷:谈谈龙泉窑的开片与冰裂纹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近日在微信上看到一文,谈到陶瓷的开片与宋代美学,现摘录主旨一段如下:“全世界至今還在仿宋瓷。冰裂紋,本來是燒壞了,但宋人覺得裡面有種滄桑美,經歷時間後,叫開片,他們用不同火溫去燒出開片。本來是敗筆、損壞卻變成美,這是很特別的宋代美學。”反其道而行之,以开片为美是独到的宋代美学吗,宋人果真喜欢冰裂纹吗?笔者不以为然,在这里我想讲一下开片和宋人对龙泉窑的审美是颇有必要的。

 

      开片,也即裂纹对于陶瓷来说十分普遍,不独龙泉窑,几乎每一个窑口的瓷器都有开片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开片?因为胎体和釉层是两种不同物质,两者的热膨胀系数不同,当器体从烧制时的高温熔融状态冷却凝固至常温后,如果釉层比瓷胎收缩率高,釉层就会因过度收缩而出现裂纹,这种现象即称为开片。也就是器物一出窑就有开片,它是难以控制的技术缺陷造成的,开片的深浅、长短、走向都是无意而自然的。

 

      除了热膨胀系数差造成的釉面开片,还有一种“二次开片”,也就是瓷器在保存过程中,随着岁月的变迁,釉面继续产生裂纹,这和瓷器所接触的空气、水分、气温等各种因素都是相关的,尤其是那些埋在土里,沉在水里的瓷片,釉面腐蚀,老化,更容易产生裂纹。“二次开片”也可分两种情况,一是在原先的裂纹基础上继续延伸,这个不易被察觉;二是原先没有开片的,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之后却产生裂纹。前者往往是通体裂纹,而后者则多为局部开片,开片之处一般都是胎釉结合不够紧密,相对较松之处,胎釉结合紧密的部位则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依然不会开片。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不开片的瓷器才能算工艺最好最完美的瓷器。

 

      那么龙泉窑的冰裂纹又是怎么回事呢,冰裂纹是一种开片,不是所有的瓷器都能开冰裂纹,冰裂纹的产生与胎釉配方,烧成温度等都有着微妙的联系,不同的胎釉配方上釉工艺,会导致不同的开片,比如石灰质釉,也即玻璃釉的开片大都是细碎的,而像南宋官窑器,大开片很多。南宋官窑器的开片现象非常普遍,龙泉窑黑胎产品也比白胎更容易开片,这首先就跟胎釉配方相关。其次是烧成温度,一般烧成温度高,釉面硬度愈高,开片就愈快。

 

      龙泉窑民间有一个哥弟窑传说,有开片的叫哥窑,无开片的称弟窑,传说中哥弟窑的年代被认为是宋代,但实际上,这个传说最早出现于明代。而且宋代也根本没有“冰裂纹”之说,其他的开片种类,比如鱼子纹、蟹爪纹、牛毛纹、鳝血纹等等都是到明代才提出来的,所谓哥窑“金丝铁线”也是明人的说法,金丝铁线有悖自然开片的常理,实际上是人为“做”出来的。传说只能当故事流传,不能当成严谨的学术,它经不起推敲。哥窑式审美的兴起其实始于明代,跟宋人毫无关系。明陆容《菽园杂记》卷十四引述《龙泉县志》(南宋何澹所修版本)里的文字说“莹净无瑕者为上”,可见宋人并不认为开片“高明”,无纹无瑕疵的才是上品。

 

      回过头来审视开头引述的那段文字,明显这是对宋代美学的误会。对于瓷器开片,如冰裂纹者自然天成,造化之妙,固令人赞叹,但我们无需将其神秘化,更不应将其上升拔高强加于宋人。此外,现代龙泉窑冰裂纹工艺与古代是不同的,古代没有人为因素,很多是局部冰裂纹,并不存在“失传”的问题,而现代龙泉窑的冰裂纹是刻意做出来的,是一种“技术手段”,虽然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但很多人都知道,河南人是最早发明冰裂纹的,在釉料配方中加一定的金属,冰裂纹产品满大街都是,琉璃厂地摊上老早就在兜售汝窑冰裂纹瓷器。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