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以轻重断古瓷

位着名的陶瓷鉴定专家在其发表的文章中写有两句颇为流行且相当顺口的断语:"古瓷沉甸甸,新瓷轻飘飘".这两句话乍听仿佛是经过多年陶瓷鉴定的实践和经验总结后所产生的至理名言,是放之四海皆准的鉴定陶瓷是古是新的标尺。

  一位着名的陶瓷鉴定专家在其发表的文章中写有两句颇为流行且相当顺口的断语:"古瓷沉甸甸,新瓷轻飘飘".这两句话乍听仿佛是经过多年陶瓷鉴定的实践和经验总结后所产生的至理名言,是放之四海皆准的鉴定陶瓷是古是新的标尺。应当说,这两句话在多数情况下是非常灵验的,但是上下几千年,沧海茫茫、陶林绵绵,窑口众多难以计数,品种杂乱也无法述全,且造型、施釉、加彩和做胎均花样百出。试想,这两句话用在每一个朝代的每一件瓷器上都会灵验吗?答案应当是否定的。

  可以说古瓷大多是沉甸甸的,也许是由于古代练泥陶冶的技术差、胎质含的杂质较多、胎体较厚的缘故所致。陶瓷史上着名的元青花瓷器大多胎体厚重,器型高大,握在手上的确有沉甸甸的感觉,但这并不能以偏概全地说历史上的每一件古瓷都是沉甸甸的。现藏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晚唐定窑的葵口盘,胎薄,握在手上肯定是轻飘飘的,然而它是名副其实的晚唐时期的古瓷;现藏日日本东京一家美术馆的北宋定窑白瓷刻花碗,侈口,深腹,其碗壁很薄,握在手里肯定是轻飘飘的,然而它是不折不扣的北宋时期的古瓷。清代蓝浦在其《景德镇陶录》中对永乐瓷器作了比较全面的评价:"永窑,永乐年厂器也,土埴细质尚厚,然有甚薄者如脱胎素白器,彩锥拱样始此。"这一评价,表明了永窑所产之瓷器有厚薄之分,即轻重之别,质厚体重者大多表现在白瓷梅瓶和大盘之上,质薄体轻者大多表现在甜白碗或青花器之中。到了成化时期,瓷器更以小巧玲珑着称,以轻盈秀丽闻名。器壁大多能透光见影,胎体有薄如蝉翼、类若纸张之誉,举世闻名的成化斗彩鸡缸杯口径不过8厘米左右;成化斗彩花鸟高足杯高也不过7.7厘米,可握入拳中,它们无一不是名震天下的古瓷。

  总之,以瓷器的轻重厚薄作为划分瓷器是古是新的论断和做法是不可取的,新瓷古瓷都有轻有重,同一朝代生产的古瓷也有轻有重,必须区别对待,具体分析。初涉藏界的朋友,一旦耳闻目睹到行家的类似"断语",切切不可盲目从之。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