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纹饰的艺术构想(一)

  目前,对中国古代陶瓷纹饰的研究越来越多,在我翻阅的资料中发现:对各朝代纹饰的产生、发展原因这一问题的研究,基本上从朝代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客观因素这一种角度来研究。在这里首先要说明一个问题是我不反对这样一种模式的研究,我也承认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客观因素对各朝代纹饰产生、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除了这些客观因素对各朝代纹饰产生发展起到作用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原因也对纹饰的装饰形式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因素呢?对这个问题的提出之后,我进行了资料的收集和研究。我认为创作者个人的知觉体验对纹饰的产生和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纹饰之所以能够呈现在我们欣赏者面前,是因为创作者通过对生活的体验,画面的构思,最后通过一定的媒介和手段物化成型。从艺术创作过程这一角度上来说。创作者个人的知觉体验使纹饰的呈现产生可能。

  “创作绘画作品同创作物质产品一样是一种劳动,它一样要经过观察认识,设计构思,最后物化成型三个环节。”元青花盘内纹饰作为视觉艺术,同样也是创作者通过对生活的知觉体验,然后设计构思,最后创作出如此精美的样式。本章研究元青花盘内纹饰视觉语言的主要是强调创作者个人主观的知觉体验对元青花盘内纹饰视觉语言产生起到的影响。

  创作者很据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通过个人的思维方式在头脑中构成一个艺术形象,在中国画论称之为“立意”、“为象”。然后通过一定的媒介和手段使得头脑中的意象物化为可视的艺术形象呈现在欣赏者面前。郑板桥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做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艺术作品创作的全过程。“处于一定社会生活中的画家以绘画的方式认识客观事物,并用一定的物质造型手段艺术地表现自己的认识或意识,所以整个绘画创作过程就应该包括艺术的认识与艺术的表现这两阶段,前者是绘画创作对社会生活进行观察、体验和进行艺术构思活动的阶段,后者是绘画创作中的表现和传达阶段。”有这样的一句话“破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从艺术创作的角度重新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既要重视我们通过视觉直接能够感受到的生活,还要重视间接的生活经验;既要重视感性认识,又要重视理性认识;既要认识观察客观事物,又要注重主观修养,进行创作储备。”优秀的艺术作品不是创作者一时的心血来潮创造出来的,而是通过对生活的体验,“不辞辛苦,惨淡经营的心血结晶。”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由于创作者艺术表现方式不同,选择表现题材的角度不同已经创作者个人喜好不同,艺术创作过程的具体途径也是不同的。但是我们可以在这种不同中发现有其一般规律存在。从创作根本上来说,创作者总是从知觉体验生活开始,经过艺术思考,把头脑中形成的意象最后通过造型手段表现出来。

  对社会生活的知觉体验,是创作者进行艺术创作的前提和基础。构成艺术作品的一切因素:题材、形式以及整个画面的形象等,都是来源于生活。高尔基说:“主题是由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按时给他的一种思想。”罗丹也曾经说过:“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脱离了现实生活,艺术创作就会失去一定的意义。不能够善于对社会生活的知觉体验,而仅仅只是从概念中出发,就不能够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通过以上对艺术创作过程的简要叙述,可以推断出元青花盘内纹饰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它的视觉语言是创作者对当时社会生活的知觉体验所呈现出来的样式。元青花盘内纹饰的题材、装饰空间、装饰模式、以及整个画面的处理等,都是源于生活,源于创作者对生活体验后的再创造。那元青花盘内纹饰的视觉语言主要是创作者当时社会生活中那些方面的观察体验呢?本文主要从创造者对西域文化,蒙古文化,汉族文化的体验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