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胎艺术瓷纹饰装饰的多样性

绞胎瓷十六种基本纹饰及纹饰变化的多样性原则,绞胎瓷创作中的七大类作品,现在要讲到的绞胎瓷纹饰的表达形式构成了绞胎瓷纹饰多样性的研究成果。对绞胎纹饰表达形式的分析归纳,有助于在作品创作中运用纹饰的变化来设计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主题内容。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绞胎瓷十六种基本纹饰及纹饰变化的多样性原则,绞胎瓷创作中的七大类作品,现在要讲到的绞胎瓷纹饰的表达形式构成了绞胎瓷纹饰多样性的研究成果。对绞胎纹饰表达形式的分析归纳,有助于在作品创作中运用纹饰的变化来设计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主题内容。

 

  (一)吉祥纹饰

 

  吉祥纹饰是胶胎瓷纹饰的重要题材,“吉”有吉利、吉祥、喜庆之意。古文说:“吉、无不利。”是善美的意思。“庆,幸福。”还说:“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形容吉祥的词画很多,如吉庆有余、百事大吉、年年大吉、吉祥如意等,常见的吉祥纹饰图案有:柿蒂纹、 字锦、回纹、冰竹纹、古钱套 、金锭纹、银锭纹、双锁纹、锁锦、方胜、敞纹、菊花瓣、团寿字、盘长、四合盘长、万代盘长、龟背纹、花草拐子、拐子龙、祥云锦、吉星锦、绣球纹、水波纹等。

 

  吉祥纹饰装饰胶胎瓷最具有中国吉祥文化特色,多用于绞胎瓷的局部装饰和器型的整体装饰。但绞胎技法运用吉祥纹饰装饰比较规整,制作难度较大,设计器型要考虑到工艺技法的结合,主题的表达,将吉祥和祝福与绞胎瓷的神韵传递给每位鉴赏者。

 

  (二)意像纹饰

 

  运用绞胎瓷的纹饰变化组合成意像图案、山水、花草、人物,均能够表现。意像纹饰创作绞胎瓷作品表达的主题非常丰富,有水墨画的韵味,装饰画的风格。焦作金谷轩窑珍藏的西游图志、游春图、云台秀色、山花烂漫等作品都是绞胎瓷的珍品神品,创作构图巧妙、设色淡雅、工艺自然流畅。

 

  意像纹饰创作山水、人物多用自然纹饰,类似与中国水墨画或釉下彩的青花釉里红的韵昧,这种火的艺术有偶然天成的感悟。花卉系列作品多用编织拼图的方式创作,装饰效果非常好,在创作过程中泥性的变化,色彩的差异,线条的自然把美丽的花朵影印在瓷胎里透出的那种美的神韵,给观赏者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三)几何纹饰

 

  几何纹饰在绞胎瓷创作中常用,因此将它突出单独归类。几何纹饰的装饰效果是非常突显的,特别是它的规整性的表达,在特定的场合和特别的作品中运用是其它纹饰不可替代的。目前几何纹饰常用在日用瓷的装饰上,特别是高档餐具的装饰特别有个性。在艺术陶瓷装饰中运用几何纹饰也常见,给人以庄重大方的感觉。几何纹饰是东西方文化都容易接受的图案,在规整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多彩、在多彩中求韵律美是创作设计中要很好思考的,几何纹饰比较难以出新,挑战就在这里、出新在于出奇制胜。

 

  (四)魔幻纹饰

 

  魔幻纹饰创作绞胎瓷作品就是利用视觉差,不同角度观图有不同的视觉效果这一原理,将这些纹饰以绞胎瓷纹饰的形式来表达。如一些会转的图,色彩会变的图,还有的正面观图是笑,转一下观图就是哭,将这种魔幻纹饰运用到绞胎瓷纹饰图案的创作中,丰富了绞胎瓷纹饰变化的趣味性,魔幻神秘和科学性溶为一体的艺术效果。

 

  (五)装饰性纹饰

 

  所有瓷器多有装饰,绞胎瓷纹饰多样性的装饰技法和特点成就了绞胎瓷的表现力。装饰性纹饰是广意的,我认为所有纹饰都是为了装饰,只是为了研究归类的需要。其它归类都不适宜的可以归到装饰性纹饰中来,比如我们提到的绞胎瓷十六种基本纹饰的装饰无论是点状纹还是十字纹、菊花纹、都可称为装饰性纹饰。在纹饰多样性原则中运用的纹饰,如菊花纹减去一多半就是扇形纹,十字纹加两条线就是火字纹,这些也是装饰性纹饰。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装饰瓷器的绞胎纹饰。

 

  总之,绞胎瓷的十六种基本纹饰,绞胎瓷纹饰的多样性原则,绞胎瓷纹饰的五种表达形式及绞胎瓷创作中的七大类作品,这些都构成了绞胎艺术瓷纹饰多样性的研究成果。使我们创作的绞胎艺术瓷丰富多彩,民族性、地域性特色显明,主题表达突出、装饰性独特、在世界陶瓷艺术大家庭中独树一帜,受到高度赞誉而影响国内外。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