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彩的继承与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后,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陶瓷艺术创作出现了振兴的局面,古彩艺术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传统陶瓷艺术明珠重放异彩。古彩艺术作品的风格与明清时期为满足贵族阶层审美情趣的作品,有了很大的区别,有了新时代的艺术特点,在表现形式、装饰手法、瓷器造型上,都有新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陶瓷艺术创作出现了振兴的局面,古彩艺术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传统陶瓷艺术明珠重放异彩。古彩艺术作品的风格与明清时期为满足贵族阶层审美情趣的作品,有了很大的区别,有了新时代的艺术特点,在表现形式、装饰手法、瓷器造型上,都有新的发展。

  陶瓷美术家段茂发的古彩瓷画,既保持了明代嘉靖、万历五彩瓷淳真质朴、笔墨简明的风格,又吸收了康熙五彩瓷边饰艳丽、画面沉静飘逸的特点。他笔下的人物、花卉、山石形象,是经过概括取舍创造出来的,既源于传统五彩,又与之不同。他的人物线描,用笔起落有致,色彩主次清晰、明快艳丽。他的古彩“张生跳粉墙”瓶,描绘了张生跳墙与莺莺幽会的情景,笔墨简练,画面如同一首抒情小夜曲,把人们带到一个美的境界。他创作的古彩作品,虽然大部分是传统题材中的神话、古典戏曲人物,但每一件作品不仅形式美,还有深远的意境。他的作品构图,既有繁密丰满的,也有疏朗开阔的,既以精美的画面显示绘画美,又以简练的构图,体现出瓷器的材质美。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戴荣华的古彩作品,在继承大明五彩和清代康熙古彩的基础上求变创新。在古彩瓷画中,他熟练地运用古彩装饰形式,以单线平涂、红绿鲜明的色彩绘画,装饰趣味浓厚,线条有很深的功力。创作题材多取自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他的古彩仕女、高士人物,古朴遒劲、明快洗炼、意蕴隽永、格调清丽秀雅。运笔绘瓷,遣情思于笔端,融诗意于瓷画。以刚劲的线条,明丽的色彩,精于构思,巧于布局,作品具有浓厚的民族艺术特色,富有历史感和装饰性。画中仕女体态轻盈,姿容端庄妩媚。他的黑地白梅三彩瓶,在传统画面上创造出新意,使人从黑白对比的色彩中,观赏到了洁白的梅花和深沉的底色,花蕊上的淡水绿与苍劲的紫色树干,淡绿色的树叶和黄色稚鸟,表现出明快的秀雅与沉静中的活跃。古彩瓷盘“春江花月夜”,色彩素雅,黑底色衬托出洁白的玉兰花,仕女弹完乐曲后仍然沉浸在悠扬的旋律中,画面深沉宁静,作品中的画外音,令人回味无穷。古彩艺术装饰形式在戴荣华的笔下,显示出清新的艺术格调。在材质的革新上,他创造出古彩赭色和墨绿色,使流传了几百年的古彩色调更加丰富。

  在古彩瓷画的研究、创作中,朱乐耕以研究传统陶瓷工艺和民间艺术为起点,吸收现代外来艺术的表现形式和造型手法,致力于创作具有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的陶瓷艺术作品。他选择具有深刻美学意境、体现中国工艺文化特色、凝聚景德镇传统陶瓷艺术魅力的古彩,作为艺术创作的突破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他创作的古彩瓷艺作品,笔力强劲挺拔、色彩明快凝重,具有造型美、彩绘美、工艺美,赋传统瓷艺以浓郁的民族风味和鲜明的时代特征,表现技法独特,具有别开生面的艺术个性,为景德镇陶艺创作带来了清新的风气,突破了陶瓷工艺传统的创作思路。

  在作品中,他吸收了年画、剪纸等民间艺术形式,创作出新的古彩装饰形式。在传统的基础上,将装饰风格和工艺材料加以变革,给人以清新感。他以婴戏、戏曲人物和民间风俗文化为主要表现题材,把民间艺术手法和古彩表现形式相结合。他的古彩综合装饰镶器,体现了质朴的农村文化生活气息。把十二生肖图与妇女、儿童的生活、游戏相衬托,人物与动物相呼应,白地与色地装饰相融会,令人赏心悦目。在古彩戏曲人物瓶中,人物造型变形夸张,生、旦、净、末、丑、武生、老生,神态不同、性格各异、形象生动。主题绘画与彩陶纹饰、太极图、篆体书法、现代图案融为一体,作品具有高雅的艺术品位。在表现形式上,传统古彩吸收了版画的线描形式,借鉴了年画大红大绿的色彩对比形式着色;现代古彩瓷画不仅吸收了版画、年画的表现形式,还采用了剪纸、画面、油画,现代图案的表现手法,不局限于五彩,既有红绿彩的对比装饰,也有不少赤、橙、黄、绿、青、蓝、紫等绚丽多彩的古彩作品。朱乐耕教授的红绿彩“芦鸟”瓶,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戴玉梅创作的红绿彩“志在千里”盘,借鉴了民间青花的构图简练、笔墨洒脱的写意手法,艺术形象显得更生动传神。

  还有一些有志于古彩艺术的创作人员,他们的作品水准不一,在此不一一评述。

  传统古彩是釉上装饰,现代古彩把高温色釉综合装饰与古彩相融会,与雕刻绘画相衬托,使古彩装饰显得更为完美。过去,传统古彩瓷的器型以花瓶、瓷板、瓷盘为主,而现代古彩瓷画的器型除了传统器型外,还有具现代感的异型镶器、陶艺造型,丰富了古彩瓷的造型。

  当代陶瓷艺术家继承传统古彩装饰的优良技艺,结合当代审美情趣,以表现形式丰富,创作手法各异的现代古彩作品,使古彩艺术得到了创新与发展。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