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釉的著名品种

高温颜色釉品种之一,白釉并不是白色的釉,而是不含金属氧化物呈色元素的透明釉料,施于洁白细腻的坯体上,入窑高温烧制而成。釉色因胎色白润光亮而显白色。因配置釉料和烧成工艺上的差别,有粉白、象牙白、青白、黄白(牙黄)、雪白等多种色调。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高温颜色釉品种之一,白釉并不是白色的釉,而是不含金属氧化物呈色元素的透明釉料,施于洁白细腻的坯体上,入窑高温烧制而成。釉色因胎色白润光亮而显白色。因配置釉料和烧成工艺上的差别,有粉白、象牙白、青白、黄白(牙黄)、雪白等多种色调。

 

  明清时期,由于青花瓷和斗彩、五彩瓷的盛行,纯素的白瓷器制作较少,多为彩瓷。但福建德化白瓷却一枝独秀,以白瓷器享誉世界。定窑白瓷:定窑是宋代着名瓷窑之一,以产白瓷而驰名。传世品较多,有刻花装饰者,纹饰线条粗犷有力;有划花装饰者,线条纤细流畅,但以印花装饰为多,印花装饰构图严谨,层次分明。题材有牡丹、莲花、萱草等花卉纹;凤凰、孔雀、鹭鸶、鸳鸯和鸭等禽鸟纹;龙则辅以云纹或海水;此外尚有婴戏、水波游鱼等等。定窑大量烧白瓷。

 

  明永乐甜白釉:本应叫“填白”,是说这种洁白的细瓷可填画彩釉,故名。《陶录》则释义为甜净之意。永乐朝的甜白瓷的工艺水平是最好的,有“脱胎”和“半脱胎”两种。《陶录》卷四:“脱胎器薄,起于永窑。永窑尚厚,今俗呼半脱胎,另存如竹纸薄者一式,俗以真脱胎别之”。以薄胎暗花而着称,胎的透光度非常好,几无瑕疵,在强光下微微发红,隔着碗能看见手影。口部釉层稍薄,在放大镜下能看见其中有通透清晰的大小气泡。在器腹部和底足交接处有水绿色中的积釉。用放大镜观看,可见釉层中有大小不同的气泡密集在一起。底足胎体呈糯米状。甜白釉瓷除素面外,还有一部分采用“暗花”(用划痕和印花装饰,纹样有缠枝莲纹、缠枝牡丹纹、瓜果纹折枝莲、莲托八宝、双龙、双凤等)装饰,纹样特别清晰者少,多数均模糊。“永乐年制”篆书款多出现在半脱胎龙纹器(盘、碗、高足杯)上,字写得不工整(清代仿品的篆书很规整)。

 

  宣德甜白釉:宣德甜白釉与永乐甜白釉难区别。传世宣德白釉数量较多。历代对宣德白釉评价甚高,如谷应泰在《博物要览》中说:“又有白茶盏,光莹如玉,内有绝细暗花,花底有暗款,隐隐橘皮纹起,虽定盏何能比方,乃一代绝品。”宣德白釉的特征是:胎有脱胎和半脱胎两种,半脱胎壁薄而底稍厚,不透亮;釉的洁白度高;多带暗花装饰,暗花部位比胎釉略显青色;暗花多为缠枝莲纹、龙纹、凤纹;落款有青花款和浅划、暗刻两种;器表有橘皮纹(又称棕眼。对于无款的明代早期白瓷,常以有无橘皮纹来区分是永乐或是宣德)。

 

  成化白瓷:传世的成化官窑白瓷数量很少,以盘、碗、杯等小件居多。一般为半脱胎,形制规整,器底足露白胎,从品质上看逊于永乐、宣德白瓷。但成化白瓷的工艺成就仍很高,成化青花和成化斗彩之所以有极高的声誉,与成化白瓷的胎质细腻、釉面纯净分不开的。

 

  康熙白釉:康熙白釉有仿宋定窑器、浆胎白釉器、填白釉器三种。康熙仿宋定窑器的釉色白中泛黄,但无定器的竹丝刷纹和釉面垂泪的特征。康熙浆胎白釉则分量轻,有刻花、印花装饰,釉色白中泛黄。康熙填白釉:素面,有刻花、印花装饰主要是仿明宣德、成化、弘治三朝瓷,底有本朝款,也有仿明款。但有些器形如花觚、太白尊、水盂等原本就是康熙朝特有的。康熙景德镇民窑也大量制作白釉瓷器,有碗、盘、各式瓶、蟋蟀罐、洗子等,一般都落堂名款。雍正白釉:雍正时期,官窑仿明永乐甜白釉很成功,其“暗花”很清晰,如暗花八宝甜白碗。

 

  德化窑白瓷:宋、元、明着名的瓷窑,在今福建德化,明代生产白瓷。由于所用坯胎含铁量低,含钾量高,高温烧成后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线照耀下釉中闪现出粉红或乳白色,又故有“象牙白”之称。另有釉色白中泛黄,色调很像陈旧的象牙,故名“象牙黄”。明代时以生产佛前供器、佛像为主,着名的艺人有何朝宗、林朝景等。清代时则增加了壶、杯、尊、瓶、鼎等日常生活所用品种,以梅花杯为典型器,瓷塑也比较发达。明代德化窑白瓷的釉色有微微的浅红(当时以此釉色为贵),清代德化窑白瓷的釉色稍为泛青。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