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色彩变化识别康熙朝不同阶段的青花瓷

清代康熙朝(公元1662—1722年,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年号),经济贸易发达,康熙十九年景德镇恢复御窑厂,青花瓷器取得了突出成就。

  清代康熙朝(公元1662—1722年,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年号),经济贸易发达,康熙十九年景德镇恢复御窑厂,青花瓷器取得了突出成就。康熙青花瓷以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而负盛名。康熙青花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其中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为突出。

  1.早期阶段

  指康熙十九年(1680)以前。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物的造型比较单调,胎体多厚重,釉面不够干净,有细小的黑斑点。绝大多数有酱口,底足处理较为粗糙,多粘细沙粒并微泛火石红。圈足见跳刀痕。青料以国产的石子青料为主,多蓝中带灰,少数呈色艳丽。纹饰内容丰富,具有粗犷风格。

  2.中期阶段

  从康熙十九年至四十年(1680——1701)。此时的青花瓷从色料到胎釉都更加严格提纯和精工,代表了康熙朝最高的制作水平,釉质洁白,胎土细腻坚质,露胎处火石红现象逐渐消失。由于青料使用的是国产的浙料,发色明丽青翠,呈宝石蓝色泽,极为鲜艳。并且层次分明,使画面富有立体感,故素有“青花五彩”之誉。这一时期酱口器物不再出现,造型品种大量增加,盘碗类陶瓷日用品器底变薄。

  3.晚期阶段

  从康熙四十年至六十一年(1701——1722)。这一时期青花胎薄体轻,坚硬细腻,釉面清爽透亮,晚期的青花色调由浓艳青翠渐渐变为浅淡或灰暗,有的呈色不稳,出现晕散。造型风格向规范化发展,统一规格式样的觚、瓶、罐、洗、碗增多,圈足釉底带“大清康熙年制”的官窑款的瓷器明显多于早中期,有的明确纪年的器物很少。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