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瓷器的原料和烧温 看鉴定

  瓷器鉴定要素很多,看造型,看图案,看工艺,而分析研究其材料以及烧温,则也是鉴定的一个方面。

  中国古陶瓷发展到元,几乎是景德镇窑一统天下,所以人们往往会把景德镇的各种技术指标当作标准固定模式,之前一直到唐宋,各窑口的温度还是千变万化的。元明时期,景德镇陶工们找到新的硬质制瓷原料麻仑地高岭土,即“麻仑土”。泥坯由瓷石的一元配方,发展成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如高岭土制胎,即使火候达1400℃,胎泥也未必能烧结,故瓷器须掺合其它原料,不能只用纯高岭土制坯。凭借二元配方,便能烧出一种质地像玉一样晶莹润泽,色调白中泛青的优质瓷。提高了瓷坯硬度,还使大件器物很少变形,因为高岭土的耐火度可 达 1700℃ 。 烧 造 温 度 也 有 序 递 增 ,由1100℃-1200℃,上升到1300℃-1380℃。如清初的五彩瓷器的烧温大致在1300℃或者略微偏上。

  唐宋时期,很多的窑口因材料的耐温性多数达不到这么高的温度。南宋官窑与汝窑的火候大抵相类。据专家测定,郊坛下窑的烧成温度在1100-1220℃之间,老虎洞窑烧成温度为1150-1260℃。因此这类瓷器用手指敲击,声音略为沉闷、沉重。还比如定窑白瓷的烧成温度,晚唐、五代时1300℃左右,到北宋时期烧温有所提高。宋湖田窑影青瓷烧温在1100℃-1150℃左右,多数湖田窑产品手指敲击没有清脆之声。宋湘湖窑影青瓷在1200℃左右。火候不高的原因主要是南方瓷石为高硅低铝,1200℃即可成瓷。其化学特点不同于之后的原料高铝低硅,火候上温度有100℃落差,除了瓷石,还有助熔剂与铁质含量不尽相同的缘故。由此可见,烧温高与烧温低的瓷器是不一样的,凡烧温高的瓷器,手指轻敲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凡烧温低的瓷器,手指敲打,声音不如高温烧造瓷器的清脆,时而会有些沉闷。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