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的陶瓷(三)
2015-06-08 16:59:43 来源:中国文物网 已浏览次
屈家岭文化的陶器
屈家岭文化,以1954年首次在湖北京山县屈家岭发现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湖北省江汉地区,时代约距今4 千至5千年。屈家岭文化的陶器主要是泥质黑陶和泥质灰陶,红陶很少,手制为主。大部分陶器为素面,只有少量饰有弦纹、浅篮纹、刻划纹、附加堆纹、以及镂孔等到,另有少部分彩陶和朱绘陶。彩陶和灰陶的烧成温度均达900℃上下。屈家岭文化最有代表性的陶器是高圈足杯、三足盘、圈足碗、长颈圈足壶、折盘豆、盂形器、扁凿形足鼎及带盖和底部附有矮圈足的甑等。屈家岭文化的陶器中有一种彩陶胎壁非常薄,厚仅1毫米左右,有蛋壳彩陶之称,主要见于碗和杯子。胎色橙黄,表面加灰、黑、红、橙红色等色陶衣,然后以黑彩或橙红彩绘。这是屈家岭文化最富特色的陶器,最能代表当时制陶技术水平。彩绘陶纺轮,也是屈家岭文化很有特征的陶瓷器。
河姆渡文化的陶器
河姆渡文化,因1973年首次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发现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浙江宁绍平原及舟山群岛,时代约为距离今年内7千至5千多年。河姆渡文化的陶瓷器以夹碳黑陶的烧成温度为800--930℃,灰陶为800--850℃。陶器的表面往往饰有比较繁密的绳纹和各种花样的刻划纹,也有一些堆塑成的动物纹和彩绘。器形以釜、罐最多,另有杯、盘、钵、盆、盂、灶、器盖、支座等。河姆渡文化的陶器烧成温度较低,胎质疏松、器壁较厚,造型不太规整。

河姆渡文化陶器
马家浜文化的陶器
马家浜文化是1959年首次在浙江省嘉兴县马家浜发现 而得名的,有人认为它是继承了河姆渡文化因素而发展起来的,主要分布在浙江北部、江苏南部的太湖地区。时代约在距今7千年至5千多年之间。马家浜文化的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并有部分泥质红陶、灰陶及少量的黑陶、黑衣陶。红陶的烧成温度在 760--950℃之间,灰陶达810--1000℃。陶器成形基本采用手制。器表多素面或磨光,纹饰较少,主要原因有弦纹、绳纹、划纺、附加堆纹及镂孔等。器形主要有钵、盆、盘、罐、杯、瓶、觚、尊、壶、豆、鼎、勺、支座等。早期釜多鼎少,晚期鼎豆增多。马家浜文化最独特的是一种"腰沿釜"(即腹部有一道宽沿的圜底釜)。鼎足以扁平或铲形(凿形)颇富特征,有的鼎足呈近似鱼鳍形。
良渚文化的陶器
良渚文化因1936年发掘了有代表性的浙江余杭县良渚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浙江北部、江苏南部的太湖区域,多数人认为它是继承了马家浜文化因素而发展起来的。距今约5千至4千年之间。良渚文化的陶器,以泥质黑陶最富特征,多属灰胎黑衣陶,烧成温度较低,胎质较松软。但有少数厚胎薄胎黑陶,烧成温度较高,壁厚1.3-2毫米,近似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灰陶烧成温度约为940℃。良渚文化的陶器成型工艺比较进步,普遍采用轮制,造型规整,三足器、圈足器较多,主要器形有杯、碗、盆、罐、盘、豆、壶、簋 、尊、釜、鼎、大口尖底器等。其中大圈足浅腹盘、竹节形细把豆、高领贯耳壶、柱足、宽把杯、断面呈丁字形足的鼎都是良渚文化有代表性的器物。罐形豆和鱼鳍形鼎足则与马家浜文化很相似。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