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窑瓷:白瓷奇葩——定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定窑划花梅瓶(宋)

 

  定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是继唐代邢窑之后兴起的著名白瓷瓷窑。定窑原本是民窑,到了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其中心窑场在河北曲阳县的涧磁村和东西燕山村一带,由于该地区在唐宋时期是属于定州管辖的,因此命名为定窑。

 

  定窑创烧于唐代,从唐后期到五代,定窑处于一个向精瓷的过渡阶段。定窑兴盛于北宋,由于其产品瓷质精良,色泽和纹饰淡雅秀美,因此有幸被选为宫廷用瓷,从而身价倍增,产品风靡一时。由于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中原动荡,定窑便南迁到景德镇,史称北定南迁。元军破金、宋后,定窑逐渐消亡。

 

  定窑的创烧、发展受到邢窑的影响,是宋代五大名窑中唯一烧造白瓷的窑场,同时兼烧黑瓷(黑定)、紫釉(紫定)、绿釉(绿定)、红釉(红定)等品种。定窑器在当时深受人们喜爱,品种繁多,产量较大。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曾用“定州花瓷琢红玉”的诗句来赞美定窑瓷器的绚丽多彩。定窑瓷器造型精巧玲珑,器形丰富,大多为碗、盘、瓶、蝶、盒和枕等,也生产有极少量的主要用做贡品的净瓶和海螺等佛器。白瓷工艺技巧很高,器物以“薄如纸、声如磬、釉如玉”著称于世。器外壁薄釉处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称“竹丝刷纹”。胎骨致密洁白,扣之有清脆悠长之音。釉色白中泛黄,积釉处多见泪痕,隐现黄绿色,有象牙白的质感。在北宋早期定窑的产品中沿有釉,而到了晚期,器物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芒口处常常镶有金、银、铜质边圈用做掩饰芒口缺陷,着成为了定窑的一大特色。在装饰上,定窑白瓷一改唐代邢窑白瓷的素净风格,以刻花、印花、划花的装饰手法来美化器物,印花以花卉为多,常见有莲、菊、萱草、牡丹、梅等,也有鸳鸯、龙凤、狮子等动物图案,画面严谨整齐,对称讲究。刻、划花常见莲纹、水塘双鱼和莲池游鸭等,所装饰的纹样在暖白色的釉层衬映下相得益彰,且花纹多装饰在器物的一面,或里或外,风格鲜明,可谓独步一时,冠绝当世。

 

  在装烧技术上,定窑采用垫圈式组合匣体和覆烧方法。其优点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位空间,既防止了器具的变形,又节省了燃料,从而降低了成本,产品质量和产量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由于定窑器的风靡与流行,北宋年间,各地纷纷其效仿定窑的造型、装饰、烧造方法等来制作定窑瓷器,因此出现了“土定”、“新定”、“北定”、“南定”、“粉定”等仿器。定窑影响了一大批瓷窑,如河南的鹤壁、山西的平定、四川的彭县、江西吉州、景德镇等等,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定窑系。另外,定窑还影响到了高丽、日本等一些邻邦陶瓷业的发展,创造出了历史上最辉煌的艺术成就。

 

  扩展:

 

  “土定”、“新定”、“北定”、“南定”、“粉定”

 

  土定为漳河、汾河流域民窑所烧的仿品;新定为山西霍县霍窑所烧的仿品;北定为曲阳本窑所烧,是为标准器;南定为“靖康之变”宋室南迁后,金人统治下所烧的定窑器;粉定是景德镇仿烧的定器。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