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窑瓷 | 三国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史概述

三国时期,瓷器还是一种兴起不久的新产品。所谓三国时期的青瓷烧造,主要是指孙权政权控制地区的青瓷烧造。

      三国时期,瓷器还是一种兴起不久的新产品。所谓三国时期的青瓷烧造,主要是指孙权政权控制地区的青瓷烧造。

      此时的瓷器以越窑瓷器为代表,其胎质坚硬,优质瓷的胎色呈淡灰色、釉面青亮光润,这说明当时的工匠已能够很好地掌握还原气氛了。瓷器的造型和装饰基本上是承袭汉代的,同时较多地吸取了陶器、铜器和漆器等的形式和图案花纹。但此时的纹饰较少,只有划或印的网格纹、弦纹、水波纹等,贴塑、模印纹则比较丰富。

      三国时常见的器型有:碗、盘、碟、罐、盒、洗子、盘口壶、钵、盆、水盂、虎子、唾壶、槁、耳杯及殉葬用的灶、鸡笼、犬、羊、猪圈、谷仓等冥器。

      总的来说,当时主要的制瓷工艺技术成就有:(1)坯料选用水平提高,可以根据不同产品配制成分不同的坯料,从而得到色泽不同的胎体。(2)成型工艺上圆器基本上用拉坯成型,能做到器型规整,胎体厚薄一致。琢器则用拍片、模印、镂雌、捏塑等多种手法成型。(3)能根据需要来控制含铁量,生产出色泽不同的褐彩瓷器,如:在色较深的青釉上以深褐色点、线彩绘,或在胎体上用褐黑彩绘纹饰,再罩上色浅的青黄釉。(4)用化妆土来美化瓷器,使表面凹点等得到掩饰、胎体的杂色被覆盖,从而使釉色更加鲜明、饱满。(5)窑炉结构进一步改进以及使用窑具,提高了烧成技术。龙窑向长、窄方向发展,两旁添投柴孔,提高了烧成温度,有的可达到1300C。所用的窑具有垫具、间隔具、匣钵,提高了窑炉装烧量,进而提高了瓷器的质量。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