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钧瓷文化的国际传播

      钧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全球化便是钧瓷所面临的发展环境。在当今世界文化高度流通、国际文化传播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钧瓷的发展早已不能局限于国家和民族内部,而是需要走上一条更加开阔的国际传播之路。

      全球化背景下钧瓷文化发展趋势

      (一)艺术价值突出,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

      钧瓷之所以能够走上国际文化传播的道路,取决于钧瓷文化所具有的较大国际影响力。经过千年的文化传承,钧瓷不光从当年的宫廷御用品变成了平民百姓的案头装饰,更是从一种普通的瓷器变成了能够体现中国精神的国礼,从20世纪90年代的“香港回归”,到近些年来的博鳌亚洲论坛,钧瓷都充当了中国领导人赠予外国友人的国礼。

      以河南著名的大宋官窑·荣昌钧瓷坊为例,从2003年博鳌亚洲论坛的《祥瑞瓶》到赠予奥巴马的《妙德吉祥》,仅此一家钧瓷厂商前后就有18件钧瓷被当作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这不仅体现了钧瓷所具有的卓越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还反映了钧瓷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得到人们基本的认可,其国际影响力也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而稳步提升。

      细究其因,钧瓷本身所具有的丰富艺术价值是其可以立足于世界瓷器舞台的资本。在当代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各国的文化都会受到外来文化或多或少的冲击,各国的传统文化也都有机会传播到世界各地,提升自己的文化影响力。然而,只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在多元化的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乃至传播到世界各地,被不同国家的人民所接受。

      钧瓷窑变的特点无疑是其最核心的艺术价值,变换无穷的色彩出自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完全是烧制过程中的自然窑变,毫无人为的构思和创意。“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艺术效果,就是钧瓷有别于其他瓷器的独特之处,也是钧瓷的灵魂所在。

      (二)文化认知度低,产业化发展较为缓慢

      然而,具有一定的国际认可度并不意味着钧瓷文化发展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当代的钧瓷文化在文化的深度普及与产业发展方面仍然面临较大的挑战。从文化的深度普及层面来说,虽然钧瓷作为五大名瓷之一早已享誉世界,但这种认识仅仅停留在钧瓷文化的表面,而没有深入人心,人们往往只知道钧瓷的名贵而不了解如何欣赏钧瓷的艺术价值,这也使钧瓷文化失去了更为深层次的关注。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前提在于在本民族范围内需要达到一定的认识度,而在文化传播中,认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因此,如果钧瓷文化缺乏社会层面广泛而深刻的认知,钧瓷的国际文化传播之路将受到相应的阻碍。

      另一方面,钧瓷的产业化发展仍处于较为缓慢的状态。如今,在钧瓷产地禹州神垕,虽然钧瓷厂的招牌令人应接不暇,但设备简陋、品种单一、造型简单、品位不高仍然是钧瓷产业面临的基本问题。如今,钧瓷的人工涂色现象只是冰山一角,以次充好、粗制滥造的现象已成为钧瓷行业公开的秘密。

      这一问题主要是由社会发展的制度与经济因素所导致的。在宋朝,钧窑属于官窑,为皇宫贵族所专有,宋代的钧瓷官窑每年生产瓷器数万件,仅甄选36件,其余全部砸毁深埋。因此,钧瓷可谓高成本的艺术产品,中国古代等级分明、皇族利益无上的思想使得国家对钧瓷不计成本地投入,从而满足了皇宫贵族的需求,确保了钧瓷行业精品层出。而今受限于经济社会发展,钧瓷无法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这使得钧瓷行业无法在当代迅速复兴。

      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上,近年来东南亚、日本等地陶瓷文化逐渐开始崛起,甚至开始挑战钧瓷1000多年来在陶瓷艺术中的优势地位。假如钧瓷在日常的产业交流中不能体现自己的优势与价值,钧瓷文化的国际传播势必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三)文化创新不足,时代价值有待挖掘

      根据上述两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钧瓷文化具有相当卓越的艺术价值,这决定了它可以在世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占有一席之地。但由于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钧瓷同样面临着认知度低、产业发展缓慢等现实问题。因此,如何在文化全球化的新形势下进一步挖掘钧瓷文化的优势,在新的时代里重塑钧瓷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便成了钧瓷文化国际化传播的关键。

      总体来说,虽然近年来钧瓷在釉种、釉色上取得了一定的创新成果,但这些成果依然停留在单纯的钧瓷技艺层面,当代钧瓷依然呈现出文化创新不足的发展特征。从钧瓷艺术本身来说,钧瓷技艺多由艺术家口口相传,这便导致了钧瓷技艺继承困难的局面。因此,自新中国成立后,禹州钧瓷业的发展始终处于复兴阶段,再加上支撑钧瓷业复兴的老一代艺人没有受过现代美术专业训练,钧瓷文化的创新更是无从谈起。就钧瓷产业而言,虽然近些年钧瓷被提升到了“国礼”的地位,但由于钧瓷产业整体发展混乱,钧瓷艺术中精品的数量依然是少之又少,这也影响了钧瓷文化中创新能力的提升。

      因此,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之下,钧瓷文化必须展现出足够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在自身艺术价值的基础上对钧瓷的时代价值进行深度挖掘,才能从中国走向世界,国际传播才能成为可能。

      全球化背景下钧瓷文化所体现的时代价值

      (一)艺术价值是钧瓷文化的核心

      正如上文所提出的观点,钧瓷所具有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等艺术及美学价值是钧瓷得以走向世界的根本,因此,在钧瓷文化国际传播的道路上,其本身所具备的艺术和美学价值依然是文化传播的核心。

      除钧瓷所具有的独特窑变艺术之外,钧瓷文化中体现出的与国际艺术美学相通的特征也应该被看作其国际传播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从国际审美的共通因素来说,钧瓷所具有的美学价值使其在国际艺术交流中为各国人民所欣赏。例如,钧瓷艺术的设计与制作,与其他设计美的共同因素就是形式美法则,也是国际上通用的一种审美形式。钧瓷艺术中所体现出的对称美、比例协调等美学特征与西方自古希腊时期提出的美的形式法则相适应,便迎合了国际上欣赏艺术品所惯用的评价标准。

      另外,就钧瓷艺术品的造型设计而言,近年来中西结合的设计理念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钧瓷文化的艺术价值。著名美术大师韩美林教授便将西方的绘画理论运用到了钧瓷之中,在其杰作《美林鱼》中,他将西洋画法和中国的陶瓷艺术有效地结合起来,创作出了有别于过去任何时候的钧瓷作品,这便使钧瓷在造型设计上拥有了国际化的理念,从而与世界艺术美学产生共鸣。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对于钧瓷的创新目前还只停留在极少数精华艺术品的范围内,钧瓷文化仍然需要更为广泛的创新。

      (二)民族文化精神是钧瓷时代价值的延伸

      任何文化都包括文化现象和文化精神两个层面,一种文化区别于他种文化,关键在于文化精神。钧瓷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必然蕴含着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文化精神,而在当代国际文化交流日益普遍的背景下,文化精神的交流则更能体现出民族文化的意义,这也是钧瓷文化中时代价值的重要延伸。

      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钧瓷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民族文化精神不光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还对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普适意义。例如,钧瓷作为高温窑变瓷,是在综合唐代花瓷、青瓷及五代柴窑技术的基础上产生的,它融合众家之长,从产生之日起就具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胸怀。这一方面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兼容并包”的品质,同时也是当今世界各方面国际交流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从这一角度来说,钧瓷在当代文化传播中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其文化现象本身。

      此外,钧瓷自然窑变过程中所包含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钧瓷技术发展中所体现的追求创新、精益求精的理念,同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代表,也将对当今世界的发展产生值得借鉴的时代价值。

      (三)钧瓷是传播其他传统文化的载体

      钧瓷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价值同样需要被深度挖掘。在钧瓷文化国际传播的过程之中,其传播的内容已远远不止钧瓷艺术本身,由于钧瓷的造型具有广阔的创新空间,因此,钧瓷还发挥了传播其他传统文化的媒介作用。

      2009年7月初,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对意大利进行国事访问,此次出行所携带的重要国礼之一便是大宋官窑·荣昌钧瓷坊精心制作的钧瓷《大成盛鼎》。作为青铜器的重要器型,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代表,而《大成盛鼎》上所刻画的龙的形象是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用钧瓷的形式表现中国传统的鼎文化和龙文化,便是《大成盛鼎》深层次的价值所在。在当代的文化传播过程中,钧瓷应当更多地发挥自己文化传播载体的功能,通过自己造型的复杂性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尽可能地融入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从而搭建起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

      当代中国钧瓷文化的国际传播探索

      (一)增强钧瓷文化国际交流的主动性

      当代的文化传播中,人们的视角早已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的界限,国际交流平台上的文化传播往往会吸引更多人的注意,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传播效果。

      近年来,虽然钧瓷艺术通过奥运会、世博会、博鳌亚洲论坛等平台大大提升了自己的国际知名度,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些国际交流活动中,钧瓷依然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通常以“国礼”的形式呈现,究其背后利用的实际是中国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而在未来的国际传播中,钧瓷需要增强自己在国际艺术交流中的主动性,使其真正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入到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之中。

      钧瓷之乡禹州的钧瓷文化节已经连续举办了八届,这是增强钧瓷文化交流主动性的有力尝试,从第八届钧瓷文化节“钧悦中国,精彩世界”的主题便可以看出钧瓷文化在国际传播领域的有益探索。因此,钧瓷文化的国际传播需要在利用政府、企业国际高端交流平台的同时重视自身参与文化传播的主动性,这也是钧瓷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被世界真正认可和接受的前提。

      (二)注重钧瓷在国际传播中的文化创新

      回顾钧瓷发展1000多年的历史,求新求变、与时俱进的理念始终是钧瓷得以发展的关键。然而正如上文所说,新中国成立后的钧瓷业主要处于复兴阶段,钧瓷艺术的文化创新更是少之又少。现在的“钧都”神垕古镇,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古玩新作,皆透出一个“仿”字,这便很难使钧瓷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中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

      因此,钧瓷的文化创新对其国际传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需要指出的是,钧瓷的文化创新不应仅仅局限于钧瓷原料、烧制工艺层面的创新,而更应该注意到钧瓷文化更深层面的变革与发展。事实上,中国古代瓷器之所以可以在明清时期畅销东南亚甚至非洲、欧洲,重要的秘诀就是将中国的瓷器工艺同当地的艺术美学元素相结合。因此,面向国际文化艺术交流,钧瓷可以融入更多的国际化元素,探寻各国人民不同的文化背景,从而使钧瓷在展现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同时具备丰富的国际化的文化创新,这将成为钧瓷文化在国际传播道路上的重要保障。

      (三)完善当代钧瓷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2008年,钧瓷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方面证明了钧瓷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及艺术价值,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钧瓷文化发展的微妙处境。探究钧瓷文化难以迅速复兴的原因,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当代的钧瓷发展缺少了宋代官方不计成本的支持,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钧瓷产业本身发展缓慢。在全球化、现代化的背景下,虽然钧瓷是优秀的艺术文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脱离市场的支持、产业的发展,因此,完善钧瓷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也是钧瓷国际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以美国好莱坞电影为例,作为美国优秀的文化输出,好莱坞电影同样需要产业化发展去支持其国际文化传播,只有当大量的电影作为商品被输出到国外,好莱坞电影才能真正获得大量的受众,其中所传播的美国文化及美国价值观才会被世界接受。同理,钧瓷的产业化发展一方面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钧瓷文化的传播提供新鲜的能量,另一方面,合理的产业化可以拓展大众对钧瓷的认知,从而使钧瓷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具有更为坚实的受众基础,这也可以打破钧瓷过度依赖高端国际交流平台的局限性。

      因此,在钧瓷文化国际传播的过程中,钧瓷产业需要优化自己的产品结构,促进钧瓷的多元化、层次化发展。钧瓷行业一方面要加强文化创新,打造钧瓷艺术精品,另一方面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到满足日常生活的高附加值产品,这样既可以体现钧瓷文化传播中的艺术价值,又可以在传播过程中提高钧瓷的普及度及认可度,从而增加钧瓷国际传播中的普通受众,真正提升钧瓷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影响力。

      (作者系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研究生)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