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釉画
2015-05-26 11:25:24 作者:殷振志 来源:许昌网 已浏览次
在钧瓷市场上闲逛时,常常会听到店主们向顾客介绍钧瓷上面的釉画这个像什么,那个像什么。说者言之凿凿,听者一头雾水。有时候用这种方法蒙外行人还可以,对稍有文化修养的人来说,则觉得非常可笑。这是把对钧瓷的欣赏庸俗化了。这不仅不能抬高钧瓷的身价,而且会淡化钧瓷的尊严,导致钧瓷走向媚俗之路。
釉画是指钧瓷在窑变之后在釉面上产生的各种景观式的图案。这种图案,极似中国画的写意笔法,在色彩的浓淡虚实之间表达出一种中国古典的意境之美。这种意境之美,是写意与写实、抽象与具象的结合,处在似与不似之间,是钧瓷窑变的极致、审美的最高境界,是钧瓷鉴赏中的极品。由于它变化的神秘性和偶然性,使这种极品在窑变作品中极为难得。
在釉面的变幻之中,又往往交织着疏密有致、深浅不一的各种斑纹或开片,如蚯蚓走泥,如僧衣袈裟。我们欣赏钧瓷,除了看釉质是否乳浊温润之外,还要看釉色窑变的丰富性,看釉面混沌的诗意和那似像非像、不可言说的韵味和意象。从美学的角度说,就是要看钧瓷窑变的质地美、朦胧美、抽象美、线条美,或是所谓的残缺美。它们构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气韵”和“情趣”之美。在我的审美印象中,自然天成的釉画是钧瓷窑变的主要特征。要找、要看窑变的意境之美,那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我的感觉,钧瓷要形成釉画,必须具备相应的语境,具备一定的美术元素,就像绘画一样,必须有相应的笔墨渲染和意象铺陈。缺乏一定的语境和照应,它们就是突兀的、孤立无序的色相组合,构不成画意的来龙去脉。如果牵强附会地比附或挖空心思地拔高,只会给人以不伦不类或莫名其妙的感觉。
事实上,钧瓷发展到现在,真正具有釉画特质的并不多。20世纪90年代以前,只出现过两个著名的挂盘,一个是《寒鸦归林》,一个是《富士霞光》。这两个挂盘曾使钧瓷窑变的声誉名动一时。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工艺的革新,钧瓷窑变的神秘性逐步破解,窑变产生釉画的可能性也逐步提高,先后产生过不少具有美学特质的釉画作品,如《孔雀开屏》、《天女散花》、《高山云霞》、《火树银花》等。这些作品,随着工艺的进步,可能具有一定的人为因素,但能窑变出这样自然的画面,也确实难能可贵。这些作品,你可以有不同的叫法,比如《孔雀开屏》或《凤凰涅槃》。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都有相对明确的基本主题,都有一个大抵确定的特质意象,都有周围相互烘衬、照应过度的美术元素。
在我看来,釉画就是文人的泼墨画,就是国画的大写意,简洁、率性。但一眼看到它,你就有一个相对认同的具体画面。这些画面,不是工笔画中画家意志的刻意体现,而是“火的艺术”与自然力量的偶然幻化,但形象地反映了客观物象质的特征、“神”的意趣,构成了“形似”这一美学认知的物质基础,使得审美活动得以按照一定的范围有效展开,“把人们审美感受中的想象、情感、理解诸因素引向更为确定的方向,导向更为明确的意念或主题”。
曾经看过一些艺术家们大胆的尝试。他们在釉面上烧制的“骏马奔腾”、“竹林七贤”图等,清晰、极像,但总觉得那是人为点画,匠气太重,和钧瓷自然窑变的本质、挥洒自如的神奇不是同类的东西。你可以惊叹钧瓷原来可以这么做,但没有了窑变的自然性和随意性,钧瓷还是钧瓷吗?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