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钧染香
2015-05-26 11:04:53 作者:谢一涵 来源:许昌网 已浏览次
在禹州宋代官窑钧瓷研究所的展厅里,一组钧瓷香炉系列作品格外引人注目。数十件作品造型迥异,风格多样,或冲耳炉,或狮头炉,或戟耳炉。其型制均不盈尺,通过对点、线、面空间感的精准把握,呈现出古朴、大气、典雅的古典美学特质。其釉色具有宋代钧瓷釉色的典型特征:以天青月白为基础釉色,青、蓝、红、紫窑变色彩过渡淡雅自然,弥漫其间。其做工精良,抚之光滑细腻,观之水润光泽,整体充盈着宋钧特有的雅趣韵致。以竹节炉为例,炉体以圆棱间开,与顶、底形成三段,上口微敞,下底稍收,曲腹折腰,展现出既有间隔又无阻滞的曲线美;双耳及圈底三足均为竹节状,耳部竹节以“出筋”技法展现肌骨之丰美,与圈足细腻的香灰色遥相呼应。釉色上,炉内为纯净之天青色,双耳口沿窑变为紫罗兰色,炉体红紫弥散其间,底部施满釉呈玉璧状。作品整体形成一种在变化中寻找统一的律动性与协调性。一位诗人欣赏后感慨万千,赋诗一首:“典雅古朴呈大气,窑变神奇润如玉。古技传承结新果,宋钧香炉第一人。”
宋钧香炉系列作品的制作者潘世豪对宋代钧瓷制作技艺情有独钟,数十年来专注于宋钧技艺的传承,并收获颇丰。这组香炉作品,便是他潜心研究的硕果之一。他对宋代香炉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中国香炉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始于战国时期,材质为铜。汉代博山炉、明代宣德炉等是最具典型性的香炉代表作。据史料记载,宋代制瓷技艺发达,瓷器香炉大量出现,五大名窑均有烧制。瓷器香炉风格朴实简洁,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但遗憾的是,宋瓷香炉传世佳作并不多见。在对古代香炉进行潜心研究后,潘世豪发现,宋代瓷炉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前有博山炉,后有宣德炉,而明宣德炉的型制也大多参考了宋代瓷炉的样式。他还注意到,宋代钧瓷和明代宣德炉同属皇家御品,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同样做工精良、造型考究;同样展现出汉族文化(宋、明为汉人统治时期)的审美情趣,代表时代的审美风尚。他决心把两者的优势融会贯通,制作出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典美,又符合当代审美趣味的宋钧香炉作品来。在造型上,他大胆借鉴明代宣德炉的经典图样,并精心挑选适合钧瓷烧制技艺与釉色呈现的13件器型进行复制。作品使用传统钧瓷技法和典型宋钧釉色,结合宣德炉的造型,既体现宋钧典雅端庄的气质,又使作品展现出灵动飘逸的一面。
宋代钧瓷,特别是宋代官窑精品,制作精益求精,不计成本,正是这种制作理念的确立,才使得宋钧成为皇家贡品,流传百世。潘世豪深谙此道。要想制作出品质优良的钧瓷香炉,就必须遵循宋代钧瓷制作之道。他是这样思考的,也是这样实践的。在原料的选择上,他不计成本,坚持选择禹州神垕镇的最优质瓷土;釉料坚持使用纯天然的原料,不添加任何化学成分。即便在原料粉碎的细节上,他都坚持人工粉碎、筛选的方法,虽然费时费力,但他认为使用这样的古法,在细节上更能体现传统技艺的精髓。潘世豪对传统工艺的极致追求和理想化的标准,使得他在创作中注重对“物”本身的属性、用途、特质不断追问与思考,从而把日常生活的经验融入对作品细节的处理上,使创作者的独具匠心,隐匿其中。初观,其有整体之美,无炫技之嫌;细品,方见端倪,顿觉动容。
当代钧瓷业界百花盛开,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而潘世豪的宋钧香炉系列作品,犹如空谷幽兰,认真地、安静地吐露芳华。正是这种对宋代钧瓷艺术的执着追求,使宋钧香炉一经问世,就受到专家和钧瓷爱好者的赞赏与好评。宋代钧瓷独有的窑变色釉和宣德炉经典的艺术造型,形成了潘式宋钧香炉独特的艺术品质与风格。这是潘世豪的追求,也是他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守护的人生体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