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泥塑形,浴火重生
2015-05-26 10:58:51 作者:秦大树 来源:许昌网 已浏览次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日益重视,对中国传统制造技艺的研究、恢复方兴未艾,也可以说是进入了又一个高潮。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一批长期工作在生产实践一线,并对传统制造技艺有着浓厚兴趣和痴爱的工匠艺人,正在身体力行地对这些传统技艺进行探索,在实践和摸索中传承技艺、弘扬传统,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一方面对那些濒临失传的传统制作技艺进行抢救、挖掘、恢复,另一方面不断开拓创新,使这些珍贵的遗产得以在当代重放异彩。这本《宋元钧瓷制作技艺研究》正是在对传统技艺抢救、研究、恢复和发扬光大过程中的突出成果。
钧瓷不以造型和装饰见长,而以优雅而多变的釉色取胜,成就其特点的恰恰是制作过程中的一些技术诀窍。钧釉瓷器在宋元时期从河南少数窑场生产的稀有产品,发展到在南北方的广大地区生产,是与这些核心技术的传播、普及紧密相关的。明清两代,钧瓷成为瓷器收藏的重要品类,因此对其研究和仿制代有其人,工艺影响绵绵不绝。因而,钧瓷的制作技艺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中无疑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因此,对宋元时期的钧瓷传统制作技艺进行深入研究,对这项独特技艺进行阐述、恢复,不仅能更好地实现钧瓷技艺的传承,而且会对当代钧瓷生产的繁荣发展起到积极的借鉴和推动作用。
近代以来,对古陶瓷的研究逐渐超出了收藏、鉴赏的范畴,开始扩展到文化、艺术、经济史、工艺史和贸易史等诸多领域。学界开始把瓷器作为一种手工业品,研究古代制瓷手工业所蕴含的方方面面的内容,使古陶瓷研究的范畴极大地丰富,成为一个学术研究的学科方向。同时,研究的手段也开始扩展,从仅仅以器物本身和相关记载出发的鉴赏、品评,到利用考古学的方法和科技分析的方法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通过考古调查和发掘,收集和分析在古代窑址中遗留的遗迹、窑具和工具,就是为了研究古代制瓷业的制造工艺或称为技艺。几乎在考古学研究开展的同时,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一些科技工作者也开始用科技分析的方法对瓷器胎釉的物理、化学组成和结构进行研究,涉及了瓷器的原料构成和变化,烧成的温度和气氛,产品的时代和特征等,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研究制瓷业的工艺发展史,恢复陶瓷生产的传统技艺。这些可以被称为学术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众多的成果。与此同时,1958年,周恩来总理提出要对古代名窑的传统工艺进行恢复研究。一些从事当代瓷器生产的工匠们,开始通过观察古陶瓷的外观和制作痕迹,利用原产地的原料,对古代瓷器进行复制或称为仿制。在不长的时间里,一些重要的古代制瓷传统生产技艺得到了恢复,与古代瓷器神形俱似的产品诞生了。由于中国制瓷产业的发展自古以来并未中断,而瓷器制作的基本方式又是一脉相承的,所以这种仿制从胎釉配方、装饰手法和烧成技术等方面实现了对古代传统工艺的恢复,所体现的古代技艺的恢复和使用往往更加直接、更加真实。而其实现在对传统工艺恢复的方法是通过对古代器物的仔细观察,有时还包括对古代窑址发现的遗迹、窑具和工具的钻研,在制作和烧成过程中反复实验和摸索,因此成功的仿制其实就是一种我们称为“实验考古学”的方法。同时,复制的本身又是传统工艺得以恢复的验证和重要目标。通过对传统工艺的研究、恢复,进而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成为今天制瓷工艺发展、创新的基础,这正是我们对古代瓷器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令人遗憾的是,一方面对古陶瓷的科技分析,在巨额的资金支持下,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积累了海量的数据,但许多分析并未能真正对瓷器的制作工艺本身和发展作出阐释,使这种分析和研究常常流于形式,对以恢复古代社会生活为目标的当代古陶瓷研究推进不大,对鉴定方面的贡献也十分有限。另一方面,那些从事仿制的工匠通过千百次的实验,获得了十分接近古代产品的配方。他们通过无数次的仿烧,了解了如何才能制造出具有不同时代风格的器物。如果说这是一种研究,它已达到相当接近古代工艺的程度,对瓷器工艺特征的了解可以具体到某一相对短暂时段,产品的水平也与古代相当接近。然而,他们的成果却极少得到报告和宣传,他们的成果和经验没有能够合理地用来诠释考古发现,也与从事创新生产的工匠关联不多,最终使他们只能背负着“造假古董”的名声。
近年来,为了开展古陶瓷的教学与研究,我曾长时间在钧瓷的原产地河南禹州进行田野调查和发掘,在做考古工作的同时,结识了一批长期致力于钧瓷制作、恢复和研究的工匠艺人。他们在复制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他们对古代工艺的认识,使我获益良多,对合理诠释考古发现的许多文化现象多有教益。王建伟就是他们中突出的一位。王建伟从事宋元钧瓷的复制和研究已有20余年了。为了深入了解宋元钧瓷的历史原貌,掌握其基本技艺特征,他曾到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的众多古代窑址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了大量的钧瓷残片。对古代钧瓷的充分认识,为他复制、还原宋元钧瓷制作技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收集查阅文献资料的同时,他还虚心向长期制作钧瓷的老艺人请教、学习,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试制,对宋元钧瓷的传统制作技艺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正是由于他的不懈努力,他复制出来的宋元钧瓷器物,做到了形神俱佳,得到了学界和收藏界的认可,他的作品也屡获工艺美术界、陶瓷界重大展赛的大奖。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是一个制作和复制的工匠,他还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加以总结,编辑付梓。他的这部著述,既是对他20余年来的不懈探索和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展示,也是他从实验和复制中所得到的经验体会的升华。在本书中,既有他读书学习得来的史论方面的内容,也有陶瓷工艺学的基础内容,最可贵的是他基于长期的实践经验,较为详尽地记述了宋元钧瓷制作技艺的全部工序。从坯料的选择与加工、釉料的选择与加工、器物的成形、彩釉的运用,到窑炉的特征、两次烧成的技艺等方面,可以说是面面俱到,细致入微,基本上还原了宋元钧瓷制作的技艺过程和特点。特别是核心技术和重要经验的介绍,可以说是字字千钧,融汇了众多失败的经验和成功的喜悦。这样的著作我们还甚少见到,具有开创之功。无疑,书中的内容对考古工作者诠释陶瓷考古发现的遗迹和遗物,对科技工作者深入研究他们的分析结果和研究者探讨古代制瓷工艺的水平和发展进步都将是大有裨益的。
传统制作技艺随着时代的变迁及科技的发展,会逐渐淡出生产领域,特别是由于传统制作技艺口传心授的传承特点,有不少精湛的传统制作技艺濒临消失。这些宝贵的传统技艺如何在当代得以保护和传承利用,是当今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课题。它需要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正确地认识和恢复,充分地关注和保护,及时地总结和记录。这样,优秀的传统才能延绵不绝,在当今和后世发挥应有的作用和影响。毫无疑问,王建伟这本书的出版,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也是他这位具有丰富经验,又勤于学习、矢志探索的学者型工匠作出的独特贡献。研习此书,不禁以手加额,庆幸其问世,特作此序,希望更多的后来人愿意投身于这项既艰辛劳苦,又乐在其中,并有着重要意义的事情中来,使钧瓷乃至中国古陶瓷技艺的恢复、研究与传承薪火相传,在当代再创辉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