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窑瓷 | 殚精竭虑续传承 追根究底溯钧源
2015-05-24 19:16:10 作者:李争鸣 来源:许昌日报 已浏览次
稍微有些钧瓷常识的人都知道这句话:“钧瓷始于唐,兴于宋。”始于唐,是因为唐代所创烧的一种花釉瓷器,绚丽的窑变斑彩与钧瓷有一定的传承关系。由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的《中国陶瓷史》就指出:花釉瓷在黑釉或褐釉上泼着大块的蓝斑或灰白色斑块,利用釉的流动使它出现像窑变一样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为后来的钧窑彩斑开启了先声。
但是多年来,对钧瓷的烧造年代问题,陶瓷界、史学界仍莫衷一是,出现了金代说、元代说甚至明代说。在一些相对专业的钧窑学术研讨会上,这类论点似乎风头正劲。其根本原因是,有关钧窑记载的文字始于明代,而出土的实物迄今没有让史学界和陶瓷界真正信服的相关证据。
梅国建先生主编的《段店窑鲁山花瓷》(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一书,为钧瓷始于唐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考证和数据支撑。该书以简明文字叙述和大量实物图片展示的形式,介绍了鲁山花瓷的特征、艺术风格、制作工艺及其发展和传承,呈现了段店窑的历史演进,同时用大量篇幅阐述了鲁山花瓷与钧瓷的传承关系,较为理性地解读了窑变花瓷的斑点纹饰对宋钧窑的影响,从而丰富了宋代钧窑产生的理论依据。
位于现鲁山县梁洼镇段店村的段店窑遗址,是我国唐代著名的陶瓷窑口,以创烧鲁山花瓷闻名于世。该瓷属高温窑变釉瓷,其黑、白、蓝釉于一器的色彩,改变了唐代瓷器青、白、黑的单一釉色局面。晋佩章先生在其《钧窑史话》一书中,专门写有“从段店到神垕”的章节,说明了段店与神垕同为唐代花瓷的发源地,花瓷对钧窑技艺的演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出身于陶瓷世家的梅国建就生活在鲁山花瓷的起源地平顶山,花瓷对他的影响应是历久而弥新。但真正写作这部著作,是因为钧瓷。他早年从事医学教育,曾任平顶山卫校校长,后在平顶山市人大任职。作为钧瓷诞生地的近邻,梅国建从20世纪80年代即对钧瓷热爱有加,进而对钧瓷研究倾注了极大热情,先后出版多部钧瓷研究专著。因贡献卓著,他先后被推选为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常务理事、许昌钧瓷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现为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平顶山学院陶瓷研究所所长。对于钧瓷起源的相关争论,梅国建自然十分清楚。
2012年,他的新著《中国历代钧瓷釉色》出版,他专程到故宫博物院拜访著名陶瓷大家耿宝昌时,又一起谈到了钧瓷的起源问题。耿宝昌先生语重心长地说,钧瓷起源于唐,盛于宋,这应是不争的事实。面对现有的争论,关键是把相关的证据搞扎实,才能有说服力。耿宝昌的嘱托使梅国建想到了正在着手研究的鲁山花瓷。于是,梅国建以鲁山花瓷为切入点,通过花瓷发展历程去寻找钧瓷的源头,为钧瓷追根溯源,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物依据和理论参考。
二
一本书要在社会上产生价值和反响,需要有叫得响的观点和独特的学术视野。在该书中,梅国建从五个方面论述了鲁山花瓷对宋钧的影响,对于钧瓷创烧年代的确定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第一,唐钧的历史记载及学者的相关论述。唐朝人南卓在其《羯鼓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唐玄宗喜好羯鼓,曾经在内庭击鼓,并与宰相宋璟探讨羯鼓的来源,于是有了“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的对话。最早将花瓷称为唐钧的是清代陈浏。陈浏为清末陶瓷鉴赏大家,所著《陶雅》为当年重要的陶瓷鉴赏类著作。唐钧后来被民间称为“黑唐钧”,国外学者则称之为“黑钧”。著名陶瓷专家、北京故宫博物院陶瓷组原组长冯先铭在《有关钧窑诸问题》中就写道:20世纪60年代以后,故宫博物院在鲁山段店及禹县下白峪两处均采集到与故宫博物院所藏黑釉斑点拍鼓相同的拍鼓残片,初步判明钧窑创于唐,并看到窑变花釉与斑点装饰对宋钧窑的影响。
第二,花瓷与宋钧的发展演变。花瓷的发展与宋钧的形成大致经过三个阶段:一是以早期的黑釉为基础底釉,以窑变白、蓝、灰斑为面釉,成为一个名为花瓷的新的瓷种,改变了当时以青、黑、白为主的单一釉色局面,时间约为唐朝早期。二是改进底釉和面釉的使用,即将底釉和面釉换位使用,不断尝试增加新的花色品种。三是单施蓝白色面釉,又将原来的施釉不到底改为施釉到器物底部,底部由原来的平底改为画出一个圆心,接着发展为在底部中心挖出一个小圆,形成唐朝中晚期的玉璧底,之后逐渐演变为宋代钧瓷的圈足。
第三,花瓷和钧瓷在胎质釉色上的脉承关系。本书通过大量实物标本进行比对,发现在段店窑烧制的花瓷残片中,釉色一样但胎质颜色会有灰黄、浅灰、深灰并存以及和钧瓷胎色相同的深灰色四种,甚至同一器物出现不同的胎质。梅国建认为,由于受条件限制,唐代陶瓷烧制对烧成气氛控制还处于探索阶段,因而既有氧化气氛、弱还原气氛,也有还原气氛。有不少整器为月白、天青、天蓝色的唐代中晚期花瓷,用肉眼观察,胎质为浅灰和深灰色。作者将禹州钧台窑、神垕刘家门及河南很多窑口出土的天青、天蓝以及带紫斑宋元钧瓷残片进行比较,发现其胎断面也有灰黄色、浅灰色和深灰色,这些胎质、胎色与花瓷一致,同时釉色也与早期的天青、天蓝釉钧瓷并无多大区别。
第四,运用科技手段分析花瓷与钧瓷的传承。书中详细援引了山东硅酸盐设计院原总工程师刘凯民的研究成果。为了论证花瓷与宋钧的传承关系,刘凯民运用现代仪器对唐代花瓷和宋钧釉色的化学组成和显微结构进行了测试,得出如下结论:首先,从本质上,唐代花瓷与宋钧釉具有相同的化学组成特点,并不是截然不同的两类釉;其次,唐花瓷的月白色面釉及其在黑底釉上形成的乳光窑变蓝斑属于分相乳光釉,钧窑的乳光釉是在花瓷的启示下发展演变的创新品种。
第五,花瓷通过交流对钧窑产生的影响。段店在唐代曾为段镇,是重要的商品集结镇,与汝窑、钧窑以及唐代东都洛阳很近,商品、人才、技术交流活跃,陶瓷窑口之间相互仿制是一个普遍现象。从段店窑的产品种类、形饰特点上看,很多品种是仿制千里之外的磁州窑、耀州窑陶瓷,汝窑在其生产过程中也有大量的耀州窑风格的产品。因此,段店窑对仅隔百里的宋代钧窑产生影响也就不言而喻。
三
客观上说,窑口的断代和学术的争论历来为专家学者所主导,而这类研究学者大抵分为科技学派、文献学派和考古学派。梅国建似乎与这些流派均不沾边。他的研究不是坐而论道,夸夸其谈,而是起始热爱,倾囊收藏,继而一探究竟,通过建窑实战深入,依靠数据鞭辟入里,为当代陶瓷的研究提供了一条综合型研究之路。
《段店窑鲁山花瓷》一书仅实物图片就有近千幅,其中不乏许多难得一见的完整器物图片。出自对陶瓷的热爱和陶瓷制作的需要,从20世纪90年代初,梅国建在关注钧瓷的同时,就倾其所有,开始了对段店窑及鲁山花瓷的探索和研究。随着实物的增多,他发现了花瓷的器型、纹路、施釉方法、胎质、胎色、釉质以及面釉的斑块均与宋元钧瓷十分接近。比如,两者的器型均饱满大气,装饰简练,以系、耳、弦纹的变化为主要装饰;施釉方法沿袭了唐花瓷先施青蓝色底釉,再用含铜的釉浆刷、点、甩而成;斑块面釉出现蚯蚓走泥纹、蟹爪纹,是宋元钧瓷的特有纹路。这些发现使他深感花瓷与钧瓷有种必然的内在关联。
当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作为一个研究学者,梅国建没有满足简单的实物比对,而是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化解心中的困惑。2007年,梅国建在一个企业家的帮助下建起了自己的工作室,经过半年多的反复试验,初步掌握了唐花瓷的配方与制作工艺,亲手试烧并取得成功,基本接近了唐花瓷的历史原貌。在复烧唐花瓷的过程中,梅国建不仅复烧成功了一个著名瓷种,更重要的是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用工艺学的原理回答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质疑。
花瓷与钧瓷究竟有无传承关系,这是论证钧瓷起源的最重要、最直接的理论依据。如果有,钧瓷的“宋代说”就毋庸置疑。持反对意见的专家认为,花瓷单从外观上看好像是对于后来的天青紫红斑釉有过一定的启发作用,但是无论在釉料成分和烧制工艺上,二者均大相径庭。前者是用含有铁、钛成分的色釉人为点燃,在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后者则是釉内含有铁、铜两种成分,在还原气氛中自然形成的。如此不同的成分和工艺得出的两种效果,而用一个笼统的钧字命名,很容易使钧窑的概念混淆不清。
而梅国建用自己的实践在书中明确地回答了这一问题。唐花瓷的烧制报告显示:用煤窑烧制花瓷时,同一种釉料和胎料在氧化或还原气氛中,烧制出的仿唐花瓷在釉面外观上是基本一致的。这说明烧制气氛与花瓷的釉色变化关系不大。梅国建还从分相釉的研究原理分析认为,唐花瓷与钧瓷月白、蓝色乳光釉的成色与液相分离有关,它产出深浅不等的蓝色是釉中化学物质因入射光而形成,而不是金属氧化物的氧化、还原形成的色彩。宋元钧瓷釉是在唐花瓷面釉的基础上加入铜为着色剂,因铜对氧化还原气氛反应较强,受窑炉气氛影响而窑变出不同的釉色,这与两者的传承关系并不矛盾。
“钧瓷人”应该感谢梅国建先生。因为,这样的论述比空洞的理论更加有力,这样的解释让无端的指责更显苍白。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