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窑瓷 | 钧窑首创铜红釉对后来的陶瓷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众所周知“China”是中国的英文名,即陶瓷之国。顾名思义与陶瓷的发明有关。陶瓷使人类告别了“饮毛茹血”的时代,进入“鱼羹稻饭”的文明。热爱陶瓷的帝王不少,对瓷器礼赞有加的首推乾隆,如咏青瓷和白瓷诗云:“李唐越器久称无,赵宋官窑珍以孤。”“识云气勇生于胆,此是武阳面白时。”我国瓷工虽南北互仿,色彩丰富,但总体“南青北白”,以越窑青器和定窑白瓷而著称于世。
钧窑之窑变红釉器的诞生,宛如青白色瓷林升起了一轮红日,让人敬若神明,刮目相看。钧瓷红里透紫,有青有蓝。不要说完整器贵为国宝,就连碎瓷片藏家都珍爱无比。记得那年好友扬州培训购来一片钧瓷,让藏友品茶赏钧,受益非浅。
宋钧窑的胎颇似芝麻酱色(元钧黄泥色),为使釉色达到预期效果,在上釉前先涂抹一层白色化妆土,以使瓷釉不受黑胎影响,故胎釉间有一道白线,乃钧瓷“一线天”之特征。古人玩瓷先从碎瓷片玩起很有道理。
钧窑首创铜红釉,对后来的陶瓷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钧窑海棠红、玫瑰紫的引领下,陶瓷百花园开放出不少瑰丽的花朵。元明清各地瓷窑相继生产出如釉里红、宝石红、霁红、郎窑红以及低温矾红、珊瑚红等各种窑变,无不和钧窑有关。
随着宋皇朝和孔庙南迁,南北方文化融会贯通。临安京都和甬上京畿名扬天下。北方瓷窑的著名工匠南来,也自在情理之中。龙泉钧釉器的出现或许与此有关。甬上瑞芝阁藏有一个宋元间钧瓷盘,直径18厘米,釉面有明显棕眼,集海棠红玫瑰紫于一体,包浆明亮,敲击声较沉。瓷器虽不吸水,但古瓷入水会有气泡产生,甚至釉面变色,此乃古瓷之特征。今高温烧制的仿品无此现象。目睹紫红色釉面,有无数大小不一的蓝星仿佛从天际闪耀而来,层出不穷,此乃窑变之无穷魅力,令人神往。背面有阴阳面,此系窑火向背所致,亦为时代特征。釉面上还有通透的玛瑙状晶体,玛瑙为釉说十分可信。底无釉,直径6.4厘米,胎呈黑褐色,似哥窑之色。中心有罕见的瓷釉圆点,直径4厘米,引人入胜。此盘不同于河南钧瓷,细观似无化妆土相隔。“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也。
藏家欣喜得宝,正研究中,却有老总登门求购,好说歹说,碍于情面竟以低价转让。钧盘出售后,原主一夜无眠;谁知新主反复细观同样如此。笃、笃、笃,清早有人敲门。主人睡眼惺忪打开门,原来是老总手持钧瓷盘想退还。谢天谢地。手捧失而复得之钧瓷盘,欣喜之情,难以言表。
于是研究重新开始。师徒仔细查阅龙泉窑和钧窑资料并核对实物,参观多家博物馆。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证实此圆点原来是龙泉窑的标记——肚脐釉。钧窑无此现象。因此罕见的疑似宋龙泉钧瓷在宁波被发现。此举令龙泉籍同好感奋不已。“没有证物的历史是虚无缥缈的”。原来龙泉瓷林并非满目青绿,“万绿丛中亦有红日升腾也”。
窑变有多种,众知铁元素变绿色,铜元素为红色。可明明是铜元素却烧出绿色来,成为“烧红出绿”之珍贵窑变。可惜多被窑工误为“走火入魔”的邪器,打碎深埋,令人扼腕。另一种窑变有斑点,如钧窑蓝釉中的红斑、红变绿的斑点等。窑变的斑点多呈凹状,手抚釉面,凹凸不平。昔日传统瓷器之窑变,并非人工所能掌控,包含天成之因素。天人合一而产生的窑变釉瓷器,自非等闲之宝。
窑变即变,变乃大自然之法则,红肥绿瘦,寒暑更替,存优汰劣,人类因此而生生不息。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