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窑瓷 | 北有钧瓷 南有爆花 堪称国宝

      “北有钧瓷,南有爆花,自然生花,堪称国宝。”“两会”期间,政协委员张得凡曾提交提案建议,保护石湾独特的“爆花”烧瓷技艺。相信石湾陶瓷已相当熟悉,然而一千多年的钧瓷艺术多数人却并不知晓。不久前,记者在陈村茶博会上“遇到”了从钧瓷文化发祥地神垕镇送来的展品。

      这批钧瓷的主人桑晓飞来自河南省神垕镇,这次他特意从家乡运来了自己岳父钧瓷大师文国政的精品。他说,俗话说黄金有价,钧无价。桑晓飞痴迷于陶瓷艺术,谈及钧瓷的鉴赏与收藏有一套独特的见解。

      神垕古镇千年钧瓷

      香炉、宝象瓶、葫芦瓶、连座瓶、玉壶春瓶、花盆、鼓钉洗、碗……记者看到,展出的精品工艺独特,在色彩斑斓的釉面上,形成千姿百态的纹路,有冰片纹、蚯蚓纹、鱼子纹,此外还有兔丝纹、蟹爪痕、雨丝纹等,千姿百态的图形,如同国画中的大写意。五千年陶瓷文化积淀,一千多年钧瓷艺术的熏陶,给神垕镇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存。

      桑晓飞介绍,神垕古镇独具特色。神垕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夏商时期,这里的先民就从事农耕和冶陶,明成化年间就始设镇制。神垕因钧瓷而闻名,因陶瓷而兴盛,“神垕”两字曾被古代帝王四次皇封而声名显赫。历史上的神垕一直是中国北方钧瓷生产中心,古镇内商贾云集,店铺林立,深宅大院鳞次栉比,呈现出“十里长街,烟火柱天,日进斗金”蔚然壮观的繁荣景象。

      理性的回归之路

      记者翻阅资料了解到,中国钧瓷作为五大名瓷之一,历经宋朝、明代永乐、晚清、民国等四个鼎盛时期的发展,在宋代被称为“国之瑰宝”。元、明、清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传诵。

      随着人们收藏与鉴赏水平的提高,现当代钧瓷打开煌煌国宝的象牙塔,跃进艺术爱好者的视线。

      桑晓飞作为现当代钧瓷的赏家和收藏爱好者,正好趁此时积累知识,磨练眼力。

      他说,中国现当代钧瓷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传统钧瓷时期和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的当代钧瓷两个时期,于七八十年代后期迎来钧瓷艺术的第四个高峰,可见钧瓷艺术的巅峰往往伴随着历史及经济时代的沿革而起伏跌宕。市场化、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可能带来对文化的淡忘与遗失。国际金融危机让我们反思过去暴炒艺术品的浮躁,冷静之后必是理性的回归之路。

      桑晓飞认为,人们对现当代钧瓷的收藏往往易陷入误区:重古法烧制轻现代烧制。收藏最重要的是它的艺术价值,现代钧瓷大胆改进燃料、釉方施釉烧成等工艺,技术的进步与否不是评判钧瓷的标准,随着现代科技在陶瓷生产中的运用,当代陶瓷制品无论从欣赏价值、制作工艺上都在接近甚至超越了古代陶瓷,现代艺术品就是明天的古老艺术品,所以无论何种烧制方法,只要钧瓷成品焕发出其本身的艺术特点才是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

      布好收藏与投资的棋局

      谈到钧瓷的投资与收藏,桑晓飞介绍,钧瓷的烧制是一种复杂的高难技术,在烧制过程中有70%的产品会报废掉,素有“十烧九不成”之说,珍品的出现概率只有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加之窑变等各种物理化学作用的结合,使钧瓷的烧制环节很难做到精确地人为控制,需要点“靠天吃饭”的幸运。而且,同一位大师不同时期的作品也存在水平的参差不齐,价值相差许多。钧瓷“同是一质,遂成异质”,对钧瓷烧制技法的了解可以帮助收藏者更好的鉴别钧瓷。在收藏领域,随着古代艺术品可收藏数量的逐年减少,现代艺术品收藏已经成为了众多藏家投资的重点之一。

      他认为,一夜暴富的心理造成收藏者渴望靠“捡漏儿”等浮躁心理,致使收藏市场鱼龙混杂,渣滓沉浮。作为五大名瓷之一的现当代钧瓷,继中国艺术品市场上,书画、玉石、漆器等多米诺骨牌之后,其价值逐渐显现。精明的藏家不妨逢低介入,钧瓷赏者也可进行个人小额投资或系列专题收藏,先人一步,布好收藏与投资的棋局。老的有老的价值,新的有新的价值,只要是精品,就有收藏价值。

      虽然现代钧瓷的收藏与投资价值,比古典钧瓷逊色,但挑选一些名家大师的钧窑作品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尤其居家装饰兼顾的中长线操作策略,相信会有不错的回报。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