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窑瓷 | 钧瓷的分类

      钧瓷作为一种被研究的对象,当应从不同角度把握,也即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地研究。分类是研究的基础,结合钧瓷自身的特征,可作以下分类:

      一、从年代分:

      传说中的钧瓷:民间传说中的钧瓷;

      历史上的钧瓷:从史载真正的钧瓷开始到新中国的建立,包括唐宋元明清民国等;

      建国后的钧瓷:从1949年始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

      当代钧瓷:自1994年至今,以液化汽为代表的钧瓷业的兴起。

      二、从造型方面分:

      1、器皿类

      2、异型类

      3、人物类

      三、从烧制燃料方面分:

      1、柴烧

      2、煤烧

      3、液化气烧

      四、从窑炉结构分:

      1、龙窑

      2、炉膛窑

      3、倒焰窑

      4、梭式窑

      五、从窑炉的形状分:

      1、馒头窑

      2、炉式窑

      3、圆形窑

      4、方形窑

      5、乳膛窑

      六、从钧釉呈色分:

      1、蓝钧类:包括天青、月白等。

      2、红钧类:包括各式红釉紫釉等。

      3、钧花类:包括各式钧花釉类。

      4、彩钧类:包括各式杂色釉类。

      七、从施釉方式去分

      1、汗浸施釉即底釉、面釉一次均匀施釉。

      2、点斑施釉即在完成施釉后,有意识点染釉斑。

      3、泼斑施釉即在完成施釉后,再进行泼釉,刷釉处理。

      4、渲斑施釉即在完成底釉后,对面釉进行渲染和间疏施釉。

      八、从钧瓷借鉴和继承方面分:

      1、钧瓷

      2、仿钧以当地窑区优势、借鉴钧瓷而烧制的类钧瓷产品。

      3、钧仿以禹州神后镇钧窑区的工艺手段,借鉴其它窑口的成就而生产的类钧瓷品。

      九、从烧成工艺来分

      1、中性——还原类。

      2、氧化——还原类。

      十、从钧瓷审美来分

      1、极品工艺完整,窑变成景并有诗情画意,灵性寄托者。

      2、珍品工艺完整,窑变成景鲜明,可收藏。

      3、精品工艺完整,窑变成景,可欣赏。

      4、礼品工艺完整,窑变成就一般者。

      5、正品负有工艺缺陷,但不明显者。

      6、次品工艺缺陷明显,不可入大堂之上的。

      注:工艺存在稍微缺陷,但窑变尚可时,当退一级。

      十一、从工艺方面分

      1、特级工艺完整,窑变呈景。

      2、甲级工艺完整。

      3、乙级工艺缺陷存在,在50公分外,不明显者。

      4、级外工艺缺陷存在,但不同时具备三处者。

      5、残品工艺缺陷,超过三处以上者。

      十二、从足部处理方面分

      1、满釉支钉烧钧瓷

      2、满足垫饼支烧钧瓷

      3、圈足支烧钧瓷

      4、圈足满釉支烧钧瓷

      5、半釉钧瓷

      6、无釉钧瓷

      十三、从底款方面分

      1、无款钧瓷

      2、数字款钧瓷

      3、殿名款钧瓷

      4、姓氏款钧瓷

      5、窑厂款钧瓷

      6、题款钧瓷

      十四、从底款设计上分

      1、阴刻式

      2、阳刻式

      3、印章式

      4、印纸式

      5、钤印式

      十五、从铁足成否来分

      1、本色无釉呈铁足

      2、施酱底釉呈铁足

      3、本色无釉,非铁足

      十六、从修饰部位上来分

      1、口饰

      2、颈饰

      3、腹饰

      4、足饰

      十七、从修饰方法来

      1、附饰

      2、阴饰

      3、无饰

      十八、从大小尺寸分

      小件20公分以下,中件45公分以下,大件60公分以下,超大件,80公分以上,特型180公分以上。

      十九、从功能上分

      1、实用类

      2、审美类

      3、兼具类

      二十、从摆放位置分

      1、壁挂类

      2、架柜类

      3、厅堂类

      总之钧瓷的分类,是认知、研究钧瓷的有效途径,把握了这些,可能会尽快地上升到一个层次。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