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工艺浅谈

钧瓷工艺技术要求很严,有些关键部分如原料比例、釉料配方等,被代代口耳相传,成为不宣之秘,但仅凭这些秘技还是制不出钧瓷珍品的,那些看来简单平凡、毫无秘密可言的工序也同样重要,同样对钧瓷珍品的形成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人们常用“巧夺天工”、“鬼斧神工”、“神鬼造化”、“浑然天成”等词汇来形容精美绝伦的钧瓷珍品。

 

      但不管怎么说,再好的精品珍品钧瓷也是人工人力制造的,是汗水、心血、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利用大自然所赋予的条件创造的人间奇迹,与“天工,鬼神”毫无关联。

 

      钧瓷工艺技术要求很严,有些关键部分如原料比例、釉料配方等,被代代口耳相传,成为不宣之秘,但仅凭这些秘技还是制不出钧瓷珍品的,那些看来简单平凡、毫无秘密可言的工序也同样重要,同样对钧瓷珍品的形成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但这些粗浅的道理往往被人们所忽略。

 

      制作钧瓷首先得选用优质的原材料,经夏日暴晒,秋雨滋润,冬雪冰冻,春风软化之后 ,碾磨粉碎,过筛成粉,水飞池澄,瓷泥再千捶百打、反复搓揉,“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这样的瓷泥拉坏制瓷,胎质才会坚实,细腻,形状才会规整端庄,烧成之后轻叩,其声如玉,清脆悦耳,观之乳光生辉,抚之温润如玉。如果简化工艺,粉碎一下,和泥即用,势必胎质粗糙,空洞密布,由于瓷泥调和不均,成型后不歪即斜,钧瓷珍品怎么会出现?

 

      同样的原料,你精工细作,它就会变成精品珍品,你粗制滥造,它就会是一文不值的垃圾。

 

      再如手拉坯工艺,一团瓷泥,放在轮盘之上,在十指的作用下,变成一件器皿的坯胎,看来也很简单,但如果没有数年的勤学苦练,是断断不能得心应手地操作的,象书法家“意在笔先”,象画家“胸有成竹”那样,艺人得“意在手先,胸有成器”,手指间才会流动出完美的钧瓷坯胎。钧瓷是古老的民族传统艺术,要想发展,只有创新,创新就是在传统精华的基础上,改革造型,改革釉料,赋予它新的活力,如果钧瓷工作者没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广阔的视野,高雅的人文品位,那“传承华夏文化,缔造艺术经典”无疑是纸上谈兵、痴人说梦。

 

      钧瓷从选料到烧成,需要七十二道工序,其复杂繁难程度可以想见,虽说如今设备先进了,工艺改革了,降低了劳动强度,但并不是说可掉以轻心、粗制滥造。

 

      钧瓷是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千余年前,我们的祖先用智慧和汗水把它创造了出来,它的制作工艺道道都是环环相扣的链条,把平凡的瓷土孕育成珍品宝器,每道工序都至关重要,每个环节都不容忽视。

 

      在当今的钧瓷市场上,富有摄人魂魄的精品珍品少,平庸一般的产品多,主要原因就是有些生产厂家为降低成本,简化制作工艺所致。在北京同仁堂,有一付对联,上联是:“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下联为:“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我想,这副对联怕是同仁堂的治厂方针吧,这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境界,正是在这种精神境界的支撑下,同仁堂才能在医药界独领风骚,历经数百年而不衰,当然,同仁堂是医药企业,但他们这种精神同样适用于钧瓷生产,只有不省人工,不减物力,才能精益求精,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我们是后之来者,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精英,我们只有继承、发扬、光大的责任和义务,没有轻视作践它的权利,每一名钧瓷工作者都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共同努力,创造钧瓷事业光辉灿烂的明天!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