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史上第一抹“釉下彩妆”

      中国古代的釉下彩绘瓷器是何时出现的?

      关于这一问题,国内外陶瓷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认为是公元九世纪的唐代中晚期,以长沙窑为代表。然而,上世纪80年代,南京南郊出土的一件陪葬品,颠覆了这一论断,并将釉下彩绘瓷器出现的时间提前了近1000年。

      这件在陶瓷研究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珍贵文物,就是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的青釉褐彩羽人纹盘口壶(如图)。

      1983年,南京市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在南京雨花台区长岗村一带发掘了一座东吴晚期墓葬,出土的随葬器物中有一件青釉褐彩羽人纹盘口壶。盘口壶造型端庄,胎色灰白,青釉泛黄,厚薄均匀。盘口壶通体彩绘纹饰由上至下可分为盖、颈、肩、腹四个部分。器盖顶部以一个回首的鸾鸟作为盖纽,盖纽两旁各饰一柿蒂纹,盖面上还绘有两个人首鸟身的"神禽",对着一株仙草翩翩起舞;颈部绘有7只异兽;肩部则装饰三组贴塑:四个等距分布的衔环铺首,两尊佛像,一对双首连体的比翼鸟;腹部绘两排持节羽人,上排11人,下排10人,空隙处还穿插点缀着飘忽欲动的仙草和云气纹。整组彩画中描绘了多种生动、奇异的艺术形象,呈现出一派飘渺虚幻的天界风光。

      据市博陈列部副研究员张瑶介绍,这件盘口壶是用褐黑彩在瓷胎上作画,然后罩透明青釉,入窑经1300℃的高温烧成,是迄今为止所见用釉下彩绘美化瓷器的最早典型,也是迄今所见东吴时期最完整的绘画艺术珍品。它的出土,证明我国早在三国时期就已具备了烧制釉下彩瓷器的先进工艺,打破了学术界传统的观念,将釉下彩绘工艺出现的时间提前了近1000年。这一工艺,也为以后唐代长沙窑、磁州窑的釉下彩绘,乃至更晚的青花、釉里红等著名瓷器品种的出现开辟了道路,是陶瓷装饰艺术的一项重大变革。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