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英督陶历史

唐英,字隽公,又作俊公、叔子,晚年号蜗居老人、蜗居寄士。沈阳人,出自包衣阿哈满族家奴之家,隶属于正白旗。唐英先祖本是辽东汉人,在清初时\"从龙入关\".唐英生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端午节,天资颖异,嗜读书,年十六即供奉内廷。他先后为康熙、雍正皇帝服务了30余年。雍正元年(1723年),唐英被授予内务府员外郎一职。雍正六年(1728年),他被雍正皇帝派往江西景德镇,奉命驻景德镇御窑厂署,协助时任淮安板闸关督理监管景德镇御厂窑务的年希尧\"佐理陶务\".这一年,他47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雍正粉彩

 

      唐英是清朝雍正、乾隆年间最著名的景德镇"督陶官".

 

      唐英,字隽公,又作俊公、叔子,晚年号蜗居老人、蜗居寄士。沈阳人,出自包衣阿哈满族家奴之家,隶属于正白旗。唐英先祖本是辽东汉人,在清初时\"从龙入关\".唐英生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端午节,天资颖异,嗜读书,年十六即供奉内廷。他先后为康熙、雍正皇帝服务了30余年。雍正元年(1723年),唐英被授予内务府员外郎一职。雍正六年(1728年),他被雍正皇帝派往江西景德镇,奉命驻景德镇御窑厂署,协助时任淮安板闸关督理监管景德镇御厂窑务的年希尧\"佐理陶务\".这一年,他47岁。

 

      唐英在景德镇的职责是为皇帝家族督办烧造所需要的陶瓷器皿等物。从康熙、雍正到乾隆,清代这三位最有作为的皇帝对瓷器的要求之高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因此,在景德镇督陶让唐英如履薄冰。这时的景德镇在经历明末清初的战乱和停滞状态后已恢复元气。尤其是从康熙十九年(1680年)景德镇御窑厂由朝廷派遣督陶官直接管理窑务后,所生产的瓷器日见精美绝伦。

 

      刚到景德镇时,唐英对陶瓷生产一窍不通,于是他与当时御窑厂的窑工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了3年,熟练掌握了陶瓷生产各方面的知识,甚至还掌握了陶瓷生产的物料、火候的变化规律。他不但亲身参加制陶实践,还对制陶理论及时进行总结,先后写下了《陶冶图说》、《窑器肆考》等著作。这些著作早已成为研究景德镇制陶史和唐英的宝贵资料。

 

      熟知中国陶瓷史的人都知道,宋代生产的瓷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高峰期,那时的\"汝官哥均定\"等官窑烧制的瓷器均被后世视为传世珍宝。宋瓷成了宋末至清初五六百年间无可企及的、无法仿制的神秘之器。

 

      从雍正六年(1728年)至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摹古与创新始终是唐英督陶28年间两条并行不悖的主线。清代前期的景德镇是幸运的,因为皇帝派来了唐英这样一个制瓷天才。

 

      唐英任御窑厂驻厂协理官的那一年,宫廷造办处将珐琅料烧造成功,景德镇烧制珐琅彩瓷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正是在唐英的努力下,由珐琅彩发展来的粉彩瓷的烧造技术才逐渐成熟起来。这个时期景德镇烧制的粉彩瓷瓷色柔丽俊逸,将陶瓷装饰艺术引入一个全新的境界,史称\"雍正粉彩\".

 

      唐英在景德镇督陶的前8年是雍正在位时期,这一时期,除雍正粉彩外,还继承了康熙斗彩工艺,首创以清花料在坯体上勾勒纹样轮廓,经高温烧造后,再以粉彩颜料填画拼斗成完整纹样,再经低温烧制的斗彩新工艺,使雍正斗彩比康熙斗彩更具清俊华丽之美。此外,雍正时期景德镇官窑在唐英的主持下,创新成功了窑变釉,从而使原来色调单一的单色釉变得如霞光般流光溢彩,绚丽斑斓。

 

      唐英督陶真正的辉煌是在乾隆朝初期的20年间。以唐英在乾隆朝督陶20年计算,总共为乾隆皇帝烧造的瓷器达50万件至60万件之多。这些只是普通器物,至于由唐英按照内务府专门设计的图样,为皇帝特殊烧造的巨型或异型瓷器,就更加让人意想不到了。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件被称为\"瓷母\"的各色釉大瓶,就是唐英为了迎合乾隆皇帝的 \"风雅\"而特意烧造的。属于唐英进呈的创新之作还有粉青釉交泰瓶等。

 

      唐英还是仿制历代名瓷的高手,凡宋朝定、东、钧、汝、官、龙泉、哥、弟、湘湖等窑,及明朝永、宣、成、弘、正、嘉、万等官窑及欧器,他都能仿造。唐英督陶呕心沥血,新制作品层出不穷,但依然经常受到乾隆皇帝的斥责,动辄受罚。在历经创新的喜悦和担心受到皇帝斥责处罚的诚惶诚恐不断交织的28年督陶生涯后,75岁的唐英于乾隆二十一年以自己既老又病告退,不久便病逝于景德镇。

 

      唐英去世后的景德镇御窑厂再也无复唐英任督陶官时的辉煌,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被推翻,景德镇的御窑厂彻底关闭。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