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红”看中国红瓷发展历史

“中国红”,一个让陶瓷人终于圆了的梦。陶瓷上那片大红曾是陶瓷史上千古难题。多少年来,人们梦想把这人间最美的色调搬上瓷面。在中国陶瓷艺术长河中,唐代发明了铜红;后来,有了宋代的钧红瓷,明清时期的祭红、郎红、胭脂红、豇豆红、珊瑚红等红色釉瓷。

     “中国红”,一个让陶瓷人终于圆了的梦。陶瓷上那片大红曾是陶瓷史上千古难题。多少年来,人们梦想把这人间最美的色调搬上瓷面。在中国陶瓷艺术长河中,唐代发明了铜红;后来,有了宋代的钧红瓷,明清时期的祭红、郎红、胭脂红、豇豆红、珊瑚红等红色釉瓷。尽管这些红色釉瓷的色泽也并非真正的大红,可就因为那一份“红”,使得烧制工艺要求极高;因为那一份“红”得来不易,这些陶瓷也就成为皇室内廷和历代国内外收藏品家追求的珍品;因为那一份“红”难成,陶瓷界常大诉“十窑九不成”、“千窑难得一品”的苦衷。民间至今还流传着“陶女浴火炼红瓷”的悲壮故事。

     红瓷的高峰出现在明初的瓷都景德镇。景德镇曾经流传着一个动人的祭红的故事,相传为了烧出一种红色大瓶,一名工匠的女儿不惜跳进火海,由此烧制出的祭红成为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红瓷。它色彩凝重,高贵肃穆,宛如雨后初晴时天空的一片红霞,是绝佳的陶瓷礼品。遗憾的是,祭红烧制技术此后失传,上世纪初期这一技艺再度失传。

     一般人认为,中国瓷器以青蓝白诸色闻名,红色为主色调的瓷器并不多见。事实上,中国红瓷历史源远流长。红瓷的发展历史可分为晚唐的始创期、元明的成熟期、明清的极盛期、当代的复兴期红玉红瓷部分产品陈列在首都博物馆等几个特性明显的阶段。

     红瓷始于晚唐,但从工艺角度分析,红瓷的技术成熟期是元朝。元朝景德镇发展并创新了前朝以来的釉里红技术,开始了批量生产釉里红的历史。明清是红瓷发展的极盛期。明洪武是釉里红发展史上的第一个极盛期,此时釉里红大多色较淡,红色晕散,纹饰以花卉为主,有较多扁菊花纹是一大时代特征。明宣德是釉里红瓷发展的又一高峰,该时期红瓷创新分为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两大类。到了清康熙年间,红瓷制造工艺相当突出,红瓷成品色调浓艳鲜亮,有不同的浓淡层次,品种也较为多样,有釉里红、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加彩、釉里三彩等。雍正年间所制红瓷在工艺上达到历史最高峰,其红瓷成品红艳,尤其是青花釉里红在色彩、设计上皆有前期未有的新意,青花色调浓淡不但很鲜亮,且时有晕散。

     明清是红瓷发展的极盛期。明洪武是釉里红发展史上的第一个极盛期,此时釉里红大多色较淡,红色晕散,纹饰以花卉为主,有较多扁菊花纹是一大时代特征。明宣德是釉里红瓷发展的又一高峰,该时期红瓷创新分为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两大类。

     到了清康熙年间,红瓷制造工艺相当突出,红瓷成品色调浓艳鲜亮,有不同的浓淡层次,品种也较为多样,有釉里红、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加彩、釉里三彩等。雍正年间所制红瓷在工艺上达到历史最高峰,其红瓷成品红艳,尤其是青花釉里红在色彩、设计上皆有前期未有的新意,青花色调浓淡不但很鲜亮,且时有晕散。但仍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红瓷器。一直到新中国成立近50年后,才在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下研制出了真正的大红瓷器,因此这种瓷器被成为中国红瓷。

     中国历代的红瓷,名目倒是不少,唐代有铜红,明清有祭红、珊瑚红。可是和现在的标准红一比,颜色不是浓了,就是淡了。原因出在哪儿呢?因为当时根本就没有标准红的颜料。直到1919年,有个德国人发明了一种名叫硫硒化镉的颜料,这世界上才有了大红色。近百年来,很多人都想用这种颜料烧出漂亮的大红瓷,可一直没能成功,因为大红瓷需要1200度的高温才能烧成,而硫硒化铬颜料到了800度就分解褪色了,这个难题一直令陶瓷专家们束手无策。

     在中国红瓷是怎样炼成的报道中说道:尹彦征原来是湖南省分析研究所的一名技术骨干,早在1996年,他就奉命率队攻关,研制大红瓷。他在实验室里一泡就是11年,功夫不负有心人,这能耐1200多度高温的大红瓷,终于让他给研制出来了。专家们把尹彦征设计的炉子仔细研究了一番,终于打消了疑虑。2002年,中国红通过了专家的鉴定,成功地推向了市常2004年,尹彦征又把传统的彩绘工艺用在产品上,使中国红成为最受消费者青睐的陶瓷艺术品。尹彦征的公司,成为全世界唯一能生产高温大红瓷器的民营高科技股份制企业,固定资产5500万元,在全国开设了八个直营店,企业的发展,蒸蒸日上。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尹彦征历尽挫折和辛苦,实现的是陶瓷业一个古老的梦想。尹彦征不仅实现了这个梦想,而且进行了创新,使中国红,这个陶瓷业的骄子和传统彩绘工艺相结合,赋予了中国红瓷器极高的美学价值。正是这一点,使他的中国红在琳琅满目的陶瓷艺术品市场独树一帜,获得艺术成就和商业利益的双丰收。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