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销瓷从欧洲到美洲的过程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解除海禁,外国商船随之增多,外商喜爱中国的陶瓷,在广州订货或来样加工,因而促进了广彩瓷器的生产和发展。国内知名陶瓷专家、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陈玲玲介绍,广彩有其独特的发展过程,并不单单表现在外销方面,因为中国陶瓷的外销早就开始了,而为什么广彩就能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据那么独特的地位呢?这是因为它通过独特的元素,特别强烈地表现出了中西文化结合的风格。

  陈玲玲认为,广彩,广义地说是中国陶瓷里面广州陶瓷的一部分,也就是广州彩瓷,狭义地说是指在“清三代”外销的、表现出强烈中西文化结合特点的那一部分。早期销往欧洲的广彩都被上层社会和皇室所拥有,徽章纹饰等也是由欧洲的大家族、机构和城堡等特别定制,所以工艺和题材的水准都很高。现在的人都很推崇珐琅彩,陈玲玲认为,广彩也是一种珐琅彩,它是在“清三代”由于经济文化政治等交流需求而衍生出来的产物。

  陈玲玲说,广彩早年在欧洲非常受推崇,最好的、最具代表性的瓷品就是18世纪销往欧洲的那部分,主要是欧洲皇宫在用。它的题材和质量表现出了中西文化融合的大成,对世界文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当时外销的规模和数量难以估算,一艘500吨的远洋帆船起码装载30万-50万件瓷器,其中包括广彩,所以整个数量非常巨大。国外很多博物馆都做过外销瓷收藏品的展览,其中大部分都是广彩。

  18世纪末到19世纪,欧洲市场没落,新兴的美国市场为广彩的继续生产提供了新的契机,广彩就跑到美洲去了。当时美国这些“发展中国家”的财力不能和欧洲诸国相比,只能消费一些价值不太高的瓷器,这时广彩开始批量生产,风格发生变化,从审美角度来说,和前半段已经有很大的不同。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