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藏高古瓷器收老窑

  我国的古陶器历史悠久,其外形纯朴稚拙,风格豪放粗犷,包含着强大的艺术张力,是我国传统的收藏品类之一。

  “陶器藏高古,瓷器收老窑”

  说起陶器收藏,收藏圈里流行着“陶器藏高古,瓷器收老窑”的说法,意思是收藏陶器要讲究年代,而收藏瓷器则要讲究窑口。

  南宁藏家石见说,其实不少人对陶器和瓷器的概念有些混淆,尤其是收藏的外行人士。陶器和瓷器合称陶瓷,凡是用陶土和瓷土(高岭土)的无机混合物做原料,采用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方法制成的器皿都算是这一范畴之内。但是,陶器和瓷器之间又有着明显的区别:陶器的原料是随处可取的黏土,吸水率比较高,烧制的温度比较低,一般是800摄氏度;陶器一般单纯由陶胎组成,到后来才在陶器上涂釉。对于收藏人士来说,陶器和瓷器算得上是两种不同的藏品。石见介绍,早在距今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就出现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彩陶、彩绘陶;阶级社会以后,又出现了陶塑艺术品、建筑陶构件。在战国时期,人们发明了铅釉陶器,低温彩釉使得陶器更为好看。唐代的三彩釉陶有很高的艺术性。宋代以后,釉陶器物生产逐渐减少,转而生产琉璃建筑构件。

  “陶器出现的时间比瓷器要早。”石见说,瓷器是商代中期开始出现的,最早的是工艺不够成熟的“原始青瓷”。汉代青瓷烧造逐渐成熟,进入早期瓷器阶段。隋唐时期,瓷器生产开始繁荣。宋代是瓷器艺术高度发展的时期,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龙泉窑、钧窑、建窑、德化窑、景德镇窑、吉州窑、耀州窑、西村窑、潮州窑等处的产品各具风姿。

  “所以说,陶器藏高古,瓷器收老窑。”石见说,在历朝历代,陶器都没有停止过生产,但是它的艺术性、使用价值都有了改变。而收藏瓷器,则要看其是否“系出名门”,越是历史名窑、数量稀少,其收藏价值就越高。

  “行家眼里,烂陶不烂价”

  “身高40厘米,壶口外撇、直颈鼓腹,腹两侧有圆环双耳,以红黑两彩绘制旋涡状纹饰,下侧黑彩单绘波浪状纹饰,彩绘线条流畅富于变化,这是一件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双耳壶。”

  “身着开领长袖衣裳、长裙拖地、衣襟下垂,双足着翘尖鞋。面容祥和,体态丰满,头梳发髻,形态自然神韵。一手及胸,一手前指,面向前方昂首而视。这是一尊唐代加彩妇人俑。”

  在藏家崔先生的家里,收藏了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几十件高古陶器,每逢有藏友到家里来交流,崔先生总是用这种文绉绉的语气来描述自己的藏品,他认为只有这样形容才能表现出高古陶器身上那种原始美、古朴美。崔先生说,历经了好几千年的东西,还能完整地来到自己手里,这对于藏家来说可是相当荣幸的事情。不过,要严格说起这“完整”,崔先生说高古陶器不能追求完美无缺,像一些博物馆里展示的几百年前的瓷器,有的还崭新得像刚出炉似的,而高古陶器多少也会有些斑驳脱落的痕迹,只要不是断裂残缺,也算得上是完整了。高古陶器均是用黏土塑造,还经过长期的地下埋藏、季节的干湿变化、各种自然物质的腐蚀等等考验,其质地难免变得疏松。此外,高古陶器上的彩绘,着色用的都是矿物质颜料,历经几千年有脱落、褪色现象也是再自然不过了。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