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时期制瓷技术的传授方式

  与生产方式的变革相表里,制瓷技术的传授方式在清末民初也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往作坊经营师傅带徒弟,是一种自发性的技术传授,瓷业公司的成立引进了近代工厂的管理和课徒范式;相关技术学校的建立,更为制瓷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制度性的保障。

  光绪三十年(1904年),湖南凤凰籍进士熊希龄(后曾任民国总理兼财政总长)受湖南巡抚赵尔巽委派赴日本考察实业和教育。次年,熊希龄等到醴陵实地考察制瓷业,提出“立学堂、设公司、择地、均利”四项主张,经湖广总督端方批准拨银12万两,成立官立湖南瓷业学堂,熊希龄任校长,醴陵举人文俊铎为监督。课程涉及数理化和历史、语文、绘画等多方面,还特别从国外聘任绘画和工艺技师授课。其中“永久科”四年制,以有文化基础的窑户子弟为主要招生对象,用来培养专门的骨干技术人才;另有“速成科”,选招熟练工人培训进修。为配合教学,学堂进口国外先进的设备,设置陈列室,后来开办的湖南瓷业公司顺理成章地成为实习基地。清末民初醴陵窑瓷器上有“宣统二年湖南瓷业学堂学生罗正五制”、“湖南瓷业学堂学生黄正秋绘”等款识,应该是当时学生实习作品的珍贵遗存。醴陵窑之所以能够后来居上,先于景德镇而创烧出高温釉下五彩等新产品,与注重职业学校的专门人才培养密切相关。该学堂于宣统时改名为“湖南瓷业艺徒学堂”,民国初又改为湖南省乙等窑业学校,1917年再改名为“湖南窑业试验场”,亦名“湖南模范窑业工厂”。

  从清末到民国前的一二十年间,与制瓷业有关的各地方兴办瓷业学校蔚然成风,这些学校往往和瓷业公司相伴共生。如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创建的“江西改良瓷业公司”,“集官商资本二十余万,本厂设于景镇,用旧法制造以维营业,而设分厂于鄱阳县高门地方,实验改良新法,并附设学校,俾学生入厂实习”(黄炎培《景德陶调查书》)。其他和景德镇窑有关的瓷业学校还有浮梁陶瓷职业学校、江西省立陶业学校、江西瓷业公司夜校等。

  1920年代后期开始,以周仁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致力于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振兴中华产业。1927年,周仁在任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时,开设陶瓷、冶炼、玻璃三个实验厂,以培养专门的高级技术人才。1928年,由他积极推动设置并自任所长的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成立。该所最初以钢铁和陶瓷研究为主,对古陶瓷进行结构分析,通过物理测试、化学实验等自然科学手段,分析古陶瓷胎、釉化学组成以及烧造过程等工艺情况,科学地总结我国古代的制瓷工艺,为一些古代名瓷品种的复烧奠定了基础。他还主持创办陶瓷试验场,以科技手段促进瓷器制造工艺的不断改良进步,加速了我国制瓷业的现代化进程。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