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釉陶的发展脉络(四)
2015-02-13 09:49:46 来源:藏瓷网 已浏览次
元代的釉陶烧造,以实用性的建筑琉璃和作为供器的香炉较为常见。另外元大都也设立有琉璃窑场。《北京琉璃文化》一书介绍,元初定都北京后,始建元大都,中统四年(1263年)将山西榆次县小赵村的赵氏琉璃窑迁至北京宣武门外海王村,即现在和平门外琉璃厂,称“官窑”,以生产琉璃瓦为主,供营造宫殿用。前至元十三年(1276年)又建“大都四窑场”,其一就是“琉璃窑”,隶属于管理营造的“少府监”。
这里以一件北京故宫收藏的元代模印牡丹龙纹陶胎琉璃炉为例加以赏析。此炉据介绍是迄今发现琉璃器中最早带有工匠铭款的产品,高39厘米,口径25.4厘米,1954年入藏北京故宫。有介绍它原为北京崇文门外姓孙的古董商保存。此炉作洗口,通体浮雕雕龙穿牡丹纹饰,装饰绿、黄、白三色釉,其实称呼元代“三彩釉陶炉”亦可。双立耳的前后两面分别刻忍冬纹和字铭,刻“汾阳琉璃待诏任瑭成造,岁次大元国至大元年(1308年)四月初拾记”。此炉造型雄伟,色调斑斓华丽,与漆雕工艺异曲同工。为宗教礼仪用器,带有纪年和烧造工匠署名,弥足珍贵。模仿此炉款识在近年景德镇仿元青花产品中曾有所见。曾有文章介绍此炉为山西汾阳造,亦有专家认为应由元大都琉璃窑造。
元大都遗址曾出土一批元代琉璃器。1964年北京德胜门出土过一件元琉璃镂空龙凤纹熏炉,收藏于首都博物馆。熏炉通高37厘米,口径22厘米。颈部两侧贴两桥形耳。炉盖山峰重叠,一条黄彩蟠龙盘绕在山峰中,上有镂空。盖与炉身用槽口衔接。颈部与腹部镂雕龙凤穿牡丹雕花装饰。通体施孔雀蓝、草绿、黄、白等多种釉色,十分精美,是元代琉璃制品中的珍品,其造型与北京故宫藏元“至大元年”款三足炉基本相同。同时还出土兽头、鸱吻、筒瓦、滴水、龙凤构件等琉璃器。学界认为这类气魄宏大、装饰华丽的元代大型琉璃器应为元大都窑场的产品。
明清两代是釉陶艺术传承创新时期。明代山西就是采用釉陶工艺烧造琉璃、珐华陶器的集中地区。明代所烧造的珐华器比较精美,是一种低温色釉装饰的陶器。其助熔剂除氧化铅外,还有牙硝。牙硝即马牙硝,主要成分为硫酸钠。
景德镇制瓷工匠也学习北方釉陶工艺,在烧成的瓷坯上再二次烧造低温彩釉装饰,烧造瓷坯的珐华器。另外明清瓷器的重要品种“素三彩”,一般是指明清两代景德镇民窑生产的以黄、绿、紫三色釉为主的瓷器新器种,其工艺受唐三彩和宋三彩的影响,至明正德年间已烧制得极为精致。装饰工艺是先用高温烧成素瓷,然后再在胎上浇釉作地色,釉水干后再剔出花纹、图案、填以所需彩釉,后经二次入窑以低温烧成。近年福建平和田坑素三彩盒的大量考古出土,为最终确认日本传统茶道中存世的“交趾香合(盒)”实际为福建平和田坑窑产品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从明代开始,对琉璃的烧造文献记载比较详细。南京报恩寺琉璃塔更是中国琉璃古塔的巅峰作品,惜毁于太平天国时期战火。明代琉璃窑已经广泛存在于全国各地,有些明代藩王府也设立琉璃厂烧造,制作出不少琉璃饰件和琉璃建筑,如大同的九龙壁堪称明代琉璃龙壁中的精美之作。
明人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记载了琉璃成色的配方:“以无名异、棕榈毛等煎汁涂染成绿黛,赭石、松香、蒲草等涂染成黄。”此为京师烧造琉璃所用之色料。同书记载:“外省亲王殿与仙佛宫观,间亦为之,但色料各有配合,采取不必尽同。”据此可知,当时所采用的色料是矿物料与植物料并用,不同的配方可烧制出不同颜色的琉璃釉。同书中还详细记述了明代制作琉璃瓦的方法,明确地记述了烧制琉璃所需采用的二次烧成工艺。
明清时期对琉璃釉色配方记载较详的文献资料,见于清初孙廷铨《颜山杂记》中的“琉璃”篇,记载“琉璃者,石以为质,硝以和之,礁(焦炭)以锻之,铜、铁、丹铅以变之。非石不成,非硝不行,非铜、铁、丹铅则不精,三合然后生。”乾隆十年(1745年)进士杨复吉将“琉璃”一篇单独挑出,收入《昭代丛书续集》,定名《琉璃志》。淄博为宋金三彩的烧造地之一,明清时期延续烧造 ,亦成为晚期琉璃制作中心。
应更加重视对釉陶、三彩器的研究
历史上唐三彩因作为明器,不受后人的重视。清光绪三十一年至宣统元年(1905——1909年),陇海铁路修筑期间,在洛阳北邙山一带因工程而毁坏的大批唐代墓葬中,发现了为数众多的唐三彩随葬品。这些唐三彩被古董商销售到北京,被外国人大量购运至海外,引起王国维、罗振玉等有识之士重视,国家文物部门对唐三彩和古代釉陶才逐步作为重要的文物种类加以收藏和研究。因为西方人士重视古代雕塑,唐三彩具有无与伦比的雕塑技艺,因此唐三彩在西方的艺术品市场上价格极高。
但是值得关注的是,民国时期洛阳一带烧造了大量仿唐三彩伪品,这些伪作传承至今已近百年,给国内的三彩研究带来了困难和干扰。釉陶和唐三彩的研究,还是应以考古资料为主,结合研究海内外的传世实物。相信今后随着重视程度增强和科技界、美术界的不断介入,对古代釉陶的科学、艺术研究将不断深入。
釉陶艺术发展到当代,由于传统建筑琉璃业至今仍在延续,传统釉陶艺术暂无失传之虞,但是对有些传统色釉应予以一定传承。另外对以往未重视的一些地方釉陶、三彩窑场应予以抢救性的调查和研究,如新疆维吾尔民族延续的传统釉陶继承了唐三彩和西亚伊斯兰陶器的工艺特征,但专门考察和研究则极少,值得关注。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