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釉陶的发展脉络(三)
2015-02-13 09:49:05 来源:藏瓷网 已浏览次
日本奈良三彩
从日本考古资料来看,中国向日本输出的铅釉陶,应该是单彩输出在先,三彩输出在后。日本奈良平原龙田川斑鸠町御坊山3号古坟中出土的一件绿釉水滴足辟雍圆砚,为研究中国单彩釉陶向日本输出的上限年代提供了重要实证。日本出土的这件绿釉水滴足辟雍砚生产的上限不会早于隋代,下限不会晚于初唐。
日本出土中国唐三彩的地点多集中在福冈、奈良和京都,且多出土于古坟、宫殿建筑遗址和寺院遗址之中,尤以寺院遗址出土盛唐时期的唐三彩残片最为显著。从色釉和胎料等可看出,多为河南巩县窑的产品。这些唐三彩可能是通过第七、八次遣唐使携带回日本的。
日本陶工在烧造绿釉陶的基础上,学习唐三彩技艺仿烧出三彩器,被后代称作“奈良三彩”。奈良三彩盛行于奈良时代(710——794年),衰落于平安时代初期。奈良县山边郡祈村都介野小治田安万侣墓(葬于729年)出土的一件奈良三彩小壶,是发现最早的一则实例。在正仓院文书中,还可以看到一些在营建兴福寺西金堂之际,有关生产奈良三彩的记载,以铅丹(Pb3O4)、石英(Si02)、赤土、绿青等为原料来进行生产钵和盘等器皿。正仓院中现藏有57件奈良三彩低温铅釉陶,其中单彩釉陶17件、三彩釉陶40件。由于奈良三彩的精品主要保存在奈良东大寺正仓院,也被称作“正仓院三彩”。
正仓院收藏的这些三彩、二彩釉陶曾有产地争议,日本宫内厅正仓院事务所化学分析证明确为日本制造。值得一提的是,正仓院保存的三彩和单彩陶器在表面上一般都书写有墨书题记。其中在一件盘上写有“供养盘”三字,在另一件盘子里还写有“戒坛院圣僧供养盘”“天平胜宝七年”和“东大寺”等墨书题记长达22字。这些题记为研究器物的用途及年代提供了确切证据。
与唐三彩的色泽丰富和造型多样且多用于陪葬不同,日本奈良三彩主要用于寺庙供奉,造型吸收了日本须惠器的一些特点,无人物造型和动物造型,更不会看到建筑构件等,只是出土一些塔、腰鼓、瓶、钵、碗盘和藏骨罐。纹饰比较单调,常见的有黄、绿、白或白、褐、绿相配的斑点纹和绿白相间的竖条纹。器物表面上也无堆塑装饰技法。奈良三彩中较多地使用色泽浓厚的绿釉,可能是为了掩盖胎体表面泛红的不足。
奈良时期的三彩生产由中央的官营工场直接控制,到了平安时代,不止在京都,爱知、歧阜、滋贺及山口县等地都有生产。现日本发现奈良三彩器的遗迹已有400多处。但是到了平安时代中期,奈良三彩和低温绿釉突然中断。
波斯与埃及三彩 所谓“波斯三彩”,是指白底多彩绘釉陶,是9——11世纪时期在两河流域、伊朗一带流行的产品。白胎彩绘釉陶是在唐三彩兴起之后产生,明显带有对唐三彩的临摹风格,这种艺术风格传至北非埃及一带。
在印度尼西亚,唐三彩陶瓷碎片与越窑、长沙窑瓷均有出土。在波斯湾的重要港口尸夫罗出土打捞的中国瓷器碎片中,发现有白釉绿彩和绿釉陶器碎片。伊拉克的萨马拉,在公元883年(唐中和三年)成为废墟,考古学者在遗址发现了来自中国的白瓷、青瓷和三彩陶器的碎片。埃及福斯塔特城在7至10世纪是埃及的政治、经济和制陶中心,13世纪遭十字军围攻成为废墟,这里也发现了大量中国瓷器的碎片,有越窑青瓷,还有唐代白瓷和三彩陶器碎片。这些在西亚和北非的中国陶瓷标本,显示唐代陶瓷通过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远销到当地,唐三彩器皿的实用性也得到验证。
唐三彩的造型、装饰中吸纳了大量西亚因素,胡风浓郁,反过来又影响了西亚的釉陶烧造,促使西亚一带白胎釉陶的产生。
根据上海博物馆汪庆正先生研究,包括唐三彩在内的中国陶瓷对西亚陶器的影响应是一种综合影响,如西亚伊斯兰学习中国白瓷制作工艺烧造出锡釉白色陶器,之后西亚出现的绿、黄彩斑陶受到中国白釉绿彩和绿、黄色釉瓷的影响,另外长沙窑的图案装饰对9——11世纪的伊斯兰陶器一度产生重要影响。西亚后来出现的光泽彩绘陶是在学习中国白瓷制作工艺的基础上产生的,技术和中国无直接关系。11世纪后伊斯兰陶器图案中中国风格影响很少看到,直到14世纪随着元青花兴起,土耳其再度以陶器仿烧中国风格青花瓷。这种评价比较客观,包括唐三彩在内的中国陶瓷在唐代对西亚陶器的影响应综合起来看待。
至宋金时期,三彩釉陶继续烧造,在河南、山西、河北、山东淄博等不少地方都延续三彩烧造。另外江西吉州窑也烧造青绿釉器皿和枕等釉陶制品。福建晋江的磁灶窑为外销性窑口,产品中也烧造大量的实用性釉陶。宋代釉陶部分为高岭土胎,也有不少为红陶胎,多加施有一层白色化妆土。辽国在宋朝的影响下,也学习烧造辽三彩和单色釉陶,并以皮囊壶和器皿为代表。北京龙泉务窑出土有三彩菩萨,由此可见辽三彩塑造能力,也就不难理解河北易县把八佛洼在民国时期流失出境的16件等身辽三彩罗汉像其艺术表现力如此之强。甚至位于西北一隅的西夏国也烧造大量的绿釉琉璃建筑用陶,以西夏王陵出土的绿釉迦陵频伽和摩羯等建筑饰件最为精美。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