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釉陶的发展脉络(二)

  到南北朝时期,在十六国晚期有极少量产品。随着政权逐渐统一,釉陶烧造有所回升,北魏时期釉陶烧造数量较大,山西大同司马金龙墓出土的大量红陶瓷胎质釉陶动物和人物俑可为代表,并配合以彩绘工艺。近年西安长安区韦曲和咸阳发掘的北魏时期纪年墓中也出土有黄褐色釉陶的俑类。

  北朝时期还将釉陶工艺引入建筑,开始烧造釉陶建筑饰件。另外色泽褐黄、青绿的釉陶器皿和俑类,在河北与河南交界的安阳、磁县一带都有出土。

  北齐时期,一种使用白色高岭土胎质(北方俗称为“坩子土”)的釉陶新品种出现,并在浅淡的铅釉上随意涂抹色釉条带装饰。出土这种产品的墓葬有不少釉陶器具有代表性,如山西太原发掘的北齐武平元年(570年)娄睿墓、武平二年徐显秀墓出土的色泽浅淡的大量黄绿釉器皿模型堪为代表作,其中的龙柄鸡头壶较精美。河南发掘的北齐李云墓等出土的白胎涂绿条带四系罐是白胎铅釉带彩陶器的代表作。而单色的铅釉陶,安阳北齐范粹墓出土黄釉模印胡人舞乐扁壶是非常精美的釉陶器,这类釉陶扁壶在北京故宫(微博)即有收藏,河北民间也曾面世多种。

  隋唐时期进入釉陶的巅峰期。隋代釉陶延续了白胎釉陶制作,在此基础上唐代终于发展为绚丽多彩的三彩艺术。如果把釉陶艺术比作一首乐曲,唐三彩无疑是釉陶历史上最绚丽的音符。

  丰富多彩的唐三彩是在汉代以来传统釉陶的基础上,在大唐王朝空前强大、中外交流频繁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其造型、釉彩吸取了大量外域元素,胡风胡韵浓郁,使这种斑驳陆离的多彩釉陶艺术发展到极致。唐三彩的产地目前已经考古发掘证实的有河南巩县窑、陕西黄堡窑(耀州窑前身)、河北邢窑、山西浑源窑、四川邛窑,但是为唐代皇家烧造大型三彩明器的窑址尚未发现。限于篇幅,对涉及唐三彩的文献、造型、出土情况等暂不赘述。值得指出的是,唐三彩中的器皿类不应完全归类为随葬明器,应有少量的实用器。

  唐三彩不仅影响到中国陶瓷的发展,也把多色釉陶的艺术之风吹向了海外。随着大唐文化的强劲辐射,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及东西洋航路所及之处,很多地方发现有唐代陶瓷碎片,因此日本陶瓷学者三上次男曾把中国外运瓷器的海上航路称为“陶瓷之路”。虽然文献记载缺失,但不朽的陶瓷碎片记录了古代人民友好往来的踪迹。这一时期,处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渤海国、朝鲜半岛的新罗王朝、日本奈良时代、西亚的波斯和北非埃及等地甚至学习唐三彩工艺,生产的釉陶既模仿唐三彩的艺术效果,又糅合了本地文化与造型特征。

  朝鲜半岛新罗三彩

  在朝鲜历史上的三国时期,高句丽学习了中国的人面瓦当和黄绿铅釉陶器。统一的新罗王朝与唐朝的往来更加密切, 朝鲜也成为最早输入中国陶瓷的国家之一。庆州市新罗圣德王陵南面的朝阳洞野山麓出土石函内,放置有一件中国烧造的三彩三足罐,白胎质地,蓝彩优美。

  朝鲜半岛烧造的早期绿釉陶应直接或间接受到中国青瓷和釉陶的影响。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收藏的8世纪绿釉印花罐、绿釉印花盖钵都是单纯的绿釉配合戳印、线划、篦点等装饰,其中很多绿釉陶盖罐被用作火葬的纳骨罐,有一定地方特色。庆州南山洞出土的绿釉印花四耳罐、庆州四天王寺出土的绿釉天王砖等堪称绿釉产品的代表作。绿釉碗和盏托在统一新罗的前期也有烧造。

  在绿釉产品的基础上,新罗烧造出的彩釉陶瓷被中国研究者称为“新罗三彩”。这种新罗彩釉陶其实数量极少,只是带有唐三彩某些釉彩特征,韩国庆尚北道月城郡见面谷金丈里出土有两件彩碎片。庆州市出土的三彩高足杯和三彩盖盒为统一新罗中期产品,为新罗三彩的代表器物,釉彩以黄绿两色为主,彩釉装饰较为简单。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