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釉陶的发展脉络(一)

  中国古代釉陶是我们既很熟悉又存在大量未知面的一个古陶瓷品种。釉陶起源早、普及广,其巅峰作品即为唐三彩。至今釉陶还以建筑琉璃等形式传承并沁入我们的生活。由于陶瓷界对釉陶的研究和收藏集中在唐三彩和明清时期的珐华、琉璃上,而对汉代到北朝时期的釉陶、宋金时期的三彩与釉陶研究重视不够,少有专著和图录集中介绍釉陶在中国的发展和工艺、艺术特色。

  釉陶诞生于西汉,盛于隋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笔者仅择要略述其发展脉略。

  釉陶在中国的产生与工艺源头之争

  从目前考古收获和存世实物看,釉陶最早以铅釉陶的形式出现在中国汉代。而对其工艺来源,至今说法仍不统一。

  在低温铅釉陶器出现以前,中国陶器存在以漆绘涂饰的装饰手法。另据马王堆汉墓中出土实物,在西汉初期曾出现过以锡在陶器表面装饰的工艺。

  多数学者认为汉代的铅釉陶是中国人自己发明的,商代开始到西周时期的早期青瓷是以氧化钙为助熔剂,而以氧化铁为呈色剂,加之战国时已经掌握了把铅变为碱性碳酸铅的技术用于制造妇女化妆用的白粉,因此认为汉代低温铅釉陶器是中国人独立发明的。

  综观釉陶在世界范围内的产生历史,在陶器上施加低温釉并非最早出现在中国。叶喆民《中国古陶瓷科学浅说》一书认为:“这种碱金属硅酸釉埃及早已发明,但长时期没有传到埃及国外。自从混入含铅物质变成容易熔化的釉后,再逐渐扩散到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和西亚一带”,并认为我国的铅釉是经西域传来的。日本三上次男认为:“后汉时期,出现了和前期毫无关系的以铜和铁作为呈色料的铅绿釉、褐色釉陶器,这是与前面叙述过的产生于罗马领地东地中海沿岸的绿色、褐色罗马系陶器一样,当考虑到在中国制造出这一类的陶器时,那时以印度洋作为中继站的西方罗马领地和东方中国之间已经有了通商关系,中国绿褐釉的技术可能是由罗马领地传入的结果。”

  埃及在公元前3000年就生产出碱釉釉陶,公元前2000年埃及新王朝时期烧造出青釉下用锰的紫色描绘花纹陶器,公元2世纪,地中海沿岸在陶器上以铅为助熔剂的铅釉陶器流行,以铜绿、铅褐、锰紫色釉陶器为罗马人所喜爱。

  与海外不少学者认为中国的汉代铅釉由西亚传来不同,国内学者以往多倾向釉陶工艺是我国在汉代自身产生的。其实在丝绸之路开通后,来自西亚和西域的文化对汉代也曾产生了一定影响,西汉时期突然出现的釉陶技艺与西亚釉陶工艺应该有某种程度上的关联。

  釉陶在北朝至明清时期的演变

  始于西汉武帝时期的铜釉陶器,最早出现在关中地区,其工艺后来向甘肃、河北甚至江西等南方地区传播,并形成一定的地域特色。西汉釉陶多为以铁为呈色剂的黄褐色釉,西汉末到新莽时期出现褐黄及绿色的复色釉陶,到了东汉铅釉色调则以绿色为主流。

  两汉釉陶胎质为红陶胎,由于烧成温度低,铅釉陶器用于墓葬明器,包括除了生活用器造型的釉陶制品,还有大量的工具、建筑类模型和俑类。由于地下水和埋藏环境影响,出土后多有铅质析出的现象,在绿釉上比较明显,使得汉代绿釉陶器表面常有一种特殊的银色光泽,俗称“银釉”,这种陶器是比较名贵的汉陶收藏品种。汉代釉陶中复色釉陶以河南济源、陕西宝鸡、陕北富县等一带较为集中,装饰上有模仿汉代漆器之处。另外河南地区东汉出土的大型望楼等建筑模型、南阳地区出土的大型釉陶狗都堪称代表性产品。东汉釉陶中的各式望楼、陂塘、仓囷、厕圈造型逼真,各式人物、动物俑都塑造得栩栩如生。

  三国到两晋时期,曾一度兴盛的中原釉陶制作由于战争频仍、社会凋敝、统治者倡导薄葬而衰落。另外南方地区随着青瓷制作兴盛也影响到釉陶的烧造。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