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元青花的烧造历史与装饰艺术

      在我国青花瓷萌生于唐宋时期。这些年专家学术界及古玩对唐钧、唐花釉的认识,以及对宋代的白瓷、黑瓷和青瓷上偶尔出现的蓝色和蓝斑,这些现象都足可以证实在我国古陶瓷中使用钴原料的出现,进而逐步被窑工们所认识、发现并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和掌握了钴原料的烧造温度和规律。

      由于在十四世纪的上半叶,我国青花瓷仍处于是发展中的早期阶段,因为那时人们还正偏爱于唐、宋时发展起来的单色釉瓷,即“五大名窑”。多年前在西方的收藏中曾有大量的底未施釉的属于十四和十五世纪的早期青花瓷,当时根本没有说哪件是带有中国皇帝年号的,因为那时,它并不为统治者所重视。

      因早期青花瓷器上的青料含有大量的铁杂质,纹饰自然,发色是变化不定,真正的“晕散”效果当今甚难获得。把钴原料用于瓷器上,在画面上的青花料运用自由洒脱的画风,采用宋代磁州窑的风格,在元代青花瓷上得到充分体现,这一点就说明了典型的青花瓷器上所发生的风格上的变化是逐步的。前些年,我所收藏的一件早期青花玉壶春瓶,经河南省文物鉴赏家协会鉴定,该青花玉壶春瓶、白釉,有铁锈斑和针鼻气孔,龙纹三爪、青料注黑、圈足未修,有元代基本特征。此器罕见,有重要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它的高27cm,腹径14cm。所以我根据它的造型、胎质、釉料、画风及火温和元代实物对比进行验证,该器物应是一件早期的元代青花瓷。它的胎体比后来的青花瓷要软一些,厚一些,并且质地也不那么优良。因那时的陶工和画匠是各有各的主人,他们的手迹,做工各有各的不同。所以任何一件十四或十五世纪的青花瓷不带有属于技术上的缺陷,则那才是令人怀疑的。在十八世纪,早期的青花也曾被大量的仿造过,但是,瓷上真正的如“晕散”效果甚难获得,斑点是故意渲染,并非象早期青花上那样偶尔得之。晚期的画风和纹饰中也缺乏早期器物上的那种自由和洒脱的绘画风格。

      我们认为,典型的中国青花瓷器应是十四至十五世纪时在器物上所发生的风格上的变化,是逐步的,是当今研究元代青花瓷最流行的科目,也是行家和世界性研究元代早期青花瓷器最时髦的课题。青花瓷在我国萌生于唐宋时期,成熟于元、明、清,至到现在长盛不衰。我相信热爱研究和爱好青花瓷的人们会越来越多,青花瓷必将为我国的进一步改革开放,为我国瓷业的发展作出贡献,为收藏增添光彩。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