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彩千色满春园 争宣夺瓷仕女魁

中国的彩瓷是中国古代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青花五彩盛于明嘉靖、万历时,由成化斗彩发展而来,但又与成化斗彩有明显不同,也就是它并不以青花为主色,只把青花作为组成整个画面的一种色彩,而与红、黄、绿等色处于同等地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的彩瓷是中国古代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青花五彩盛于明嘉靖、万历时,由成化斗彩发展而来,但又与成化斗彩有明显不同,也就是它并不以青花为主色,只把青花作为组成整个画面的一种色彩,而与红、黄、绿等色处于同等地位。

      中国彩瓷的发展,自从东汉青釉、褐釉瓷器烧制成功以后,各朝各代都有不同的成就。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瓷业迅速发展,在青瓷的基础上出现了青釉黑褐色彩斑瓷器、黄釉绿彩瓷器,改变了早期瓷器单一色的状态,隋代又将白瓷烧制成功;到了唐代,南北方的瓷业发展空前繁荣,瓷窑广泛兴起,特别是巩县窑的唐三彩、长沙窑的釉下彩以及郏县窑的黑釉蓝斑等许多品种都闻名中外,在瓷器装饰方法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宋、辽、金时代更是名窑辈出、名瓷荟萃,装饰上也更丰富多彩;金代的釉上彩绘尤为突出,这些都为元、明、清的景德镇瓷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彩绘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源远流长,五彩瓷的出现是在继承和发展汉族传统彩绘瓷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北宋时期,北方著名瓷窑磁州窑所烧造的白底黑彩、白釉红绿彩、白釉绿彩等品种,无疑是明清五彩瓷器的先声;金代五彩瓷器的确定,是学术界对近十几年在考古发掘以及海外陆续发现的金代釉上五彩瓷研究的结果;特别是金代定窑的釉上红彩和磁州窑系统的釉上加彩,可以断定是釉上彩的原始阶段,为后期景德镇五彩瓷器的出现起到了启迪作用。

      明代永乐、宣德二朝,是景德镇瓷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制瓷技艺有许多新的发明和创造。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就是此时景德镇御窑厂发明的新工艺,如青花红彩、青花金彩、青花五彩等,在青花五彩的画面中出现一个小小的局部为青花线内填彩的装饰,这一装饰竟然成为后世所瞩目的斗彩的主要施彩方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代烧造的精品陶瓷即使在当时也是投入成本高,生产数量少,使用范围窄,价值不菲,流传到今天能保存完好者已是凤毛麟角,因此,在艺术品交易市场价格惊人,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而明青花五彩价值高,除了历史悠久,存世量稀少外,其自身绽放的艺术魅力也是无与伦比的,能给人带来超强的美感。

      明代时,中国的瓷器就已享誉海外,瓷器贸易频繁,产品被销往亚欧各国。尤其在明中晚期至清初的200余年间,形成了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期。当时,欧洲上层社会以拥有中国瓷器为时髦,日本人更是不惜重金求购,件件立档精心保存,并作为重要文化财富而登记在案。如今,翻开山中商会和龙泉堂旧时的账目,常可以看到宣德青花五彩瓷器以高价进出的记载,民国时,宣德青花五彩的价格明显高于同等清代官窑。

      五彩瓷器成熟于明代,宣德窑生产的瓷器品种之多是空前的,单纯的釉上彩有釉上红彩和五彩。有文献记载:“彩瓷始自宣德。”但从近年考古发现,洪武时已有红彩出现,然而宣德时所烧红彩,较之洪武红彩更加鲜艳,并且色调有浓重和浅淡之分,“宣窑五彩深厚堆垛”,也许就是指这种色调浓重的红彩。河北安次县曾出土明宣德《红彩缠枝八吉祥三足炉》,其红彩色呈黑紫,深暗凝厚,表面无光,纹样线条粗犷,宣德时,红彩是釉上红彩和五彩的开端,为后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青花五彩器自明宣德创烧开始,是宣德窑所开创的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的彩瓷,是一种独具特色的陶瓷,一直延续到清代,历经了二百多年,烧造了许多精美佳作;明嘉靖、万历是青花五彩发展最盛的时期,开创了彩瓷制作的新局面;嘉靖青花五彩多为官窑生产,由于青花色料改用回青料或加石青,所以色调表现为蓝中泛紫,十分浓艳,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矾红彩料的大量制作和使用,也使五彩更加显得色彩亮丽,带有枣皮红色的矾红与蓝中泛紫的青花料,搭配起来很协调,具有新颖的风格。此种色调,持续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

      此件宣德款青花五彩凤纹执壶瓷质细腻,造型古朴典雅,线条优美,色彩艳丽,娇艳动人,画工较好,凤纹形姿生动,整器满工,工艺精巧脱俗,高雅尊贵,具有宣德的风格,值得收藏。

      据广州百鸿市场部相关人士介绍:此宣德款青花五彩凤纹执壶无论造型还是发色,都属于宣德期典型青花五彩极品,经多位名家老师鉴赏,实为难得存世之精品。相信势必将成为藏家追逐的焦点。

      更多关于广州百鸿艺术品展览有限公司活动可关注百鸿官网:http://baihone.com/或可拨打服务热线:400-9918-222。百鸿艺术微博:http://weibo.com/GZbaihone 百鸿艺术微信:bhservice@baihone.com。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