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紫砂方葫芦壶赏析
2014-12-15 15:22:38 作者:朴玄 来源:中国商报 已浏览次

清代中期一件黑泥绘方葫芦壶

清代中期一件黑泥绘方葫芦壶
以紫砂茶器泡茶,不仅茶汤滋味醇厚,饮罢茶汤,还能品读妙器,以触觉、视觉感悟紫砂壶之美。图中所示为清代中期一件黑泥绘方葫芦壶,造型方中寓圆,融合了汉方及葫芦壶形,鼓腹而收腰,呈流线形。三弯壶流呈方形,与方柄耳形飞鋬相呼应。壶身两面开光,以深色紫泥绘梅竹清菊,富有情味。壶底钤篆书阳文“荆溪史继长制”印记。细观壶上装饰,壶上一面泥绘“梅竹双清”图,一面泥绘“蝶恋花”,皆绘制精细生动,颇具清雅气息。
古人云:“琴棋书画养心,梅兰竹菊寄情。”中国人以花草喻人,比德君子,尤以梅兰竹菊为代表。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有节;菊,冷艳清贞。比德于傲、幽、坚、淡之品质。
梅兰竹菊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这虽是自身本性使然,但亦与历代文人墨客、隐逸君子的推崇不无关系。探究其因,不仅是由于“四君子”本身的自然属性而呈现出一种自然美,更重要的是古人把一种人格力量、一种道德的情操和文化的内涵注入到“四君子”之中,通过“四君子”寄托理想,实现自我价值观念和人格追求。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一片真情,从而使花木草石脱离或拓展了它原有的意义,而成为人格襟怀的象征和隐喻。
此壶造型取材于葫芦。葫芦又名“蒲芦”、“胡卢”、“瓠”、“匏”等,其最早的记载见诸于《诗经》中《瓠叶》、《硕人》、《匏中苦叶》、《七月》等名篇。经数千年来的文化变迁,葫芦作为器物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葫芦谐音“护禄”、“福禄”,加之其本身形态各异,造型优美,无须人工雕琢就会给人以喜气祥和的美感。在民间,人们视葫芦为驱灾辟邪、祈求福祉、兴旺子孙、多福多寿的吉祥物。
作者史继长乃清代紫砂良工,有“汉方壶”传世,除署“荆溪史继长制”之外,或署“静远斋制”、“静远斋史继长制”等。他曾为果毅亲王制壶,每多佳器。传器多以汉方壶款为主,制作精美、器型稳重大方。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