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上的龙纹样式介绍

      龙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人民崇拜的民族象征,在陶瓷中龙纹也一直支撑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它占据了堆花装饰的“半壁江山”。一方面,它蕴藏着极其广泛和深沉的文化含义;另一方面它的艺术形象生动且神异,具有鲜明的强烈的装饰艺术效果。

      艺术大师们凭借高超的艺术造诣和精淇的工艺技巧,运用龙在风云的流动、腾跃等动作形态,使瓷器上的龙俱显神情不凡,威武生动的雄姿。众所周知,龙纹常以各种方式被运用到各种陶瓷器皿中,例如龙与其它图案组合,形成云龙、海水龙纹、赶珠龙、穿花龙、莲池龙、龙凤等图案;或者在一件器物上出现数目不等的龙,有独龙、双龙、四龙、五龙、九龙、十龙。亦或是着眼于色彩的选择,分为白地蓝花龙、蓝地白花龙、青花红龙、红海水青龙等。随着装饰方法各异,还可绘出行龙、团龙、立龙、翼龙、回首龙、正面龙等不同形态的龙。

      从古至今,历代大师们都紧紧抓住龙的精神实质,已经创作出了许多不同神态、不同造型、不同风貌的龙纹形象,同时也反映出各个朝代的时代特征:如宋代的严谨精巧,元代的矫健威猛;永宣朝的雄伟端庄;成正朝的清丽秀雅;嘉万朝的威严磅礴;清代的富丽堂皇,晚清的纤弱无神等。

      元代的瓷器上的龙的形象以威猛见长。龙头保持了宋代翅鼻长嘴、张口瞪目的特点同时,颈部则更为细曲,龙身修长而显矫健之气,尾端作圆球火焰状,腿长有力,爪坚而利,一般多为三爪龙。其青花线条遒劲、自由奔放,浓淡有致、粗细得当。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的一件元代《云龙》玉壶春瓶,瓶身绘一条追云蹈光的游龙,笔法自由,勾捺晕点,运用自如;龙纹须发腿毛飘动,云彩光势更加强了龙的动感,蓝白相映,别有一种率真洒脱的神韵,反映了元代瓷匠高深的艺术造诣和娴熟的工艺技巧。

      到了清代,瓷器上的龙纹不仅样式丰富,而且彩类繁多,不仅有釉下的青花、釉里红、素三彩、五彩,而且有釉上的珐琅彩、粉彩、古彩、墨彩、金彩等等,从一种技法到综合性装饰应有尽有。其时龙头各部位如额、腮、眼、鼻、嘴、须、耳、角等都描绘得工腻细致。有一种龙纹。龙头长眉长须,形同老翁。故被称作“老人龙”。这种老态龙钟的形象传说与康熙皇帝在位六十年历史有关系。

      而且,瓷匠画师在长期画龙的实践中,还总结出不少画龙的口诀。其中有“龙开口,须发齿目精神有”;“头颈细,身肥尾随意”;“神龙见首不见尾,大鳞宝珠衬神威”;“掌似虎,爪似鹰,腿伸一字脚有劲”。于是在瓷盘、瓷板、瓷瓶、瓷缸上,“喷焰游龙”行云叶火。“出水金龙”搏浪跃涛,“二龙戏珠”蹴云掠花,“五龙盘桓”姿态各异;“九龙闹海”气势宏伟等。陶瓷文化源远流长,拥有这些图腾的瓷器更是不可多得的收藏品之一。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