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收藏的类别和技巧

      古陶瓷收藏的类别,可以分综合性、专题性、题材性、工艺性、专题加题材性。综合性面最广;专题性可以按照窑口收藏,也可以的按照某一个断带收藏;题材性根据古陶瓷上画的花鸟、山水、人物种类收藏;工艺性按胎装饰和釉装饰收藏,胎装饰又有贴花、印花、划花、堆塑,釉装饰又可分为单色瓷(点彩、绘彩)和彩色瓷(五彩、斗彩、粉彩),元以后的青花和彩瓷就是彩色瓷;专题加题材性的,比如前面说到的陶思安,就专门收藏清三代人物罐,清三代是专题的, 题材就是人物罐,这样收藏有个好处—很专,这样收一般很难碰到假的,收的时间长,也就有经验了。我建议初学者还是学单一的比较好。

      关于技巧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作者的经验,归纳为5个字:“望、闻、问、切、地”。

      “望”—什么叫望?就是要看。现在很多收藏者也不去看,只要人家推过来就收下,他认为对的就不屑到博物馆去看,也从来不看相关书籍。建议收藏者要到两方面去看:一是到各大博物馆去看,去国有博物馆和民营博物馆,行业博物馆,不论是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区级)都可以;二是看书,涉及 艺术品投资书籍很多,一类是图录方面的书,一类是有价值文字(文献)书和论文,如有台湾故宫月刊和文物、考古月刊。

      看是最重要的,如果不看,就根本不懂一些知识,没有知识又怎么能搞收藏。收藏是一种高雅的文化活动。有收藏者说,他收藏了这么多年,花了几百万,一次博物馆都没去过,结果拿到博物馆去鉴定,一箱一箱都是假的。如果你玩的是赝品,那是一种对文化的玷污。通过看,可以解决世界观的问题。

      “闻”—闻就是听,这是要解决方法论的问题。听有音之音(杂音)者聋,要听有真才实学者。什么应该听,什么不应该听,也要做到心中有数。

      “问”—问是求教,搞古陶瓷收藏的天生不是有这个那个本领,有问题要对症下药、对症对人请教老师,要问知情人。比如耽宝昌是青花、彩瓷鉴定的专家,而对越窑和龙窑瓷就不一定是顶级专家,而浙江的专家在这方面就是强项了。顶尖的专家也只懂得几个门类,要实事求是。

      “切”—切就是要实践。收藏古陶瓷绝对不能纸上谈兵。比如鉴定的时候,对方拿着书,跟书上对都是一模一样的。其实他根本不知道,书印出来的时候色差就不一样。所以收藏古陶瓷的人一定要有实践,要多看博物馆里的东西,多看一些大收藏家的东西,要多去比较规范的拍卖行看看。收藏者之间要多交流,不要私藏或密藏,这是解决收藏者实践科学判断能力的有效方法。

      “地”—地指的是本地。要从本地熟悉和可借鉴(各大博物馆)文物艺术品入手。本地的东西往往都收藏很好,但是一出本地,很多很多都是假的。比如在昆明,当地藏家拿出了龙泉青瓷,那是假得不得了的东西,他都作为真品放在那里。这是因为昆明那边没有龙泉窑,他们不能在博物馆借鉴到真的东西。这个品种在浙江收藏就很容易,因为越窑在省内各大博物馆都有。当然,收这类东西也还是要谨慎。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