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常规鉴定浅说(一)

      近几年来古瓷收藏界的元青花热持续升温,国内市场上和收藏家手中的“元青花”成百上千甚至数以万计的出现,真假争论搅的许多古瓷爱好者一头雾水。随着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一声槌响,价值约2.67亿人民币(按当地当时汇率牌价折算)的“鬼谷子下山”图元青花大罐被美国华尔街企业家夺得,宣告了所谓“中国民间收藏的元青花数量超过国外博物馆馆藏之和”这种臆想理论的可笑,也宣告了国内外某些拥有几十,几百件“元青花大收藏家”金钱梦的破灭。物以稀为贵,国际行情所反映出的元青花的稀有与国内民间“惊人藏量”的巨大反差,实在发人深省。

      当前,更有同广大热衷于元青花瓷收藏的朋友们讨论怎样鉴别真伪元青花的必要,以便于大家冷静下来,避免重蹈2000年明嘉靖五彩鱼藻纹大罐在香港以4400万港币拍卖后,内地大量出现其仿品并不是危言耸听,因为,“鬼谷子下山”图元青花大罐的现代仿品已经在景德镇由专家制作成功,并打上了仿制款识公开销售。但也一定会有人制作一些不打仿制款识的赝品蒙人。

      首先说明,青花瓷在元代除景德镇烧造外,云南省玉溪等地也用当地瓷土和青料烧造。现在古瓷界讲的元青花和对元青花的鉴定,一般都指景德镇元代青花瓷。而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又可分为用进口苏麻离青料绘制纹饰的“至正型”精品瓷和用国产请了绘制纹饰的普通瓷,本文所要讨论的对象是指前者。

      文物鉴定属标准学范畴,即它要借助已知的,经过科学考证是准确无误的典型标本,来对被鉴别物质进行比较分析,以确定被鉴物的时代,性质,与特征。瓷器鉴定也是这样的。

      古瓷器的传统鉴定,通常是以目测器物的造型、胎、釉、采料、纹饰、款识以及工艺特征等为基本手段,并通过用手摸、掂分量、听声音等一些辅助方式,来辨别瓷器的真伪和烧造窑口、生产年代及艺术价值。这种鉴定方式简称:“眼学”或“目鉴”。

      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伴随民间古瓷收藏的迅速升温,在市场效应的推动和高额利润的刺激下,仿古瓷已越做越“地道”。尤其是经过20多年制赝与辨伪的“魔道之争”,一些仿古瓷利用“现代科技+仿古工艺”的复合手段,在外观上已达到惟妙惟肖的地步,向古瓷传统鉴定理论和鉴定方法提出了严峻挑战。

      现代元青花仿品能不能达到乱真程度?这需要做辨证的分析。古代瓷器是在当时的社会大文化背景下,多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综合而成的产品。现在仿古瓷没有条件从胎土原料、釉料配方、采料加工、烧制工艺等所有方面完全再现600多年前的元代中晚期状况。特别是器型制作的美学历年和实用要求、纹饰布局和绘画风格的时代欣赏标准等受特殊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活环境强烈制约因素的影响,在现代是无法重复的。所以说元青花的仿品与真品在所有特征上都毫无差别是不可能的。当然,现代人通过高水平文化素养加上现代科技手段,制作出的优秀仿品在单个特征甚至相当多的特征上使“目鉴”一时难辨真假,到是极有可能的事。不然的话,怎么能让一些有名的专家也对赝品交口称真,在鉴定证书上签上大名呢(因利益趋势而指鹿为马者除外)?所以,走眼的关键还是鉴定者的水平不到位。推一步讲,用现代仪器单单检测对比真伪两者的胎质成分,现代仿品也会原形毕露的。因为用以制作元       青花的麻仓官土(优质高岭土)早在明代中后期就已枯竭,而现代仿古瓷作坊已无可能再配制出同元代化学成分完全相同的坯料。

      下面就古瓷造型、胎质胎色、釉质釉色、青料、纹饰、工艺以及铭文等方面的鉴识,谈一些个人见解:

      一、器形。过去古瓷鉴定专家面对一件鉴定对象时,首先看它的造型对不对。冯先铭先生说过:造型与纹饰“是鉴定瓷器的关键问题,抓住这两方面,鉴定的可靠系数即可达85%”。

      现代仿古瓷高手利用科技手段进行精密测试和反复实验,已能完全掌握各种配方的胎泥的烧制收缩率,从而使高仿品的造型上几乎可以叨叨难辨真假的程度,所以,单凭观察和对比器形以不能完全保证鉴定无误了。我们一定要记住,古瓷鉴定是一门综合性科学,要采取排除法从组成器物的所有要素上逐一鉴别。如果意见被称之为“元青花”的器物在造型上同元青花真品看不出差别,我们只能认为在造型上排除了一个疑点而已,还要在从其他方面鉴别真伪。造型上对的可能是真器,也可能是赝品,但造型不对的一定是假货!这是我们不提醒酷爱元青花的藏友们的第一个观念。

      二、胎质、胎色。景德镇窑宋代和元早期皆用单一的瓷石来制坯泥,称为一元配方。这类坯泥属高硅低铝性质,烧成温度通常在1200C以下,窑温稍高即易造成器物变形。元代中期,发展成瓷石加高铝含量高岭土的二元配方,耐火度可达1300C以上,在保证器物不发生变形的条件下,胎质的瓷化程度和釉质的玻璃化程度都得到提高。

      元青花的瓷质由于二元配方的运用虽然得到了优化,但仍受到当时原料加工水平的限制、胎质、胎色表现出以下的特征:一是白而不细,制瓷原料优良但用水碓加工,手段比较落后;二是粗而不松,胎土颗粒较粗但烧结紧密;三是腻润不干,胎泥经过陈腐工序,不但提高了可塑性,而且烧成后胎质滋润;四是胎内多有微小洞隙。

      现代仿元青花器已无法获取与元代麻仓土成分相同的高岭土,多用工业化机械加工的胎泥制坯。这种胎泥由于用球磨机碎料,真空练泥,没有陈腐过程,因此烧成后的仿品胎质过于细密,胎内没有空隙,胎体比重大,手感沉重,露胎面细白无砂隙。近几年来为了在制泥工艺上仿古,景德镇周围许多瓷石、瓷土产地的江边河畔又出现了一些用水轮作动力的水碓制泥作坊,专门向仿古瓷作坊提供泥料。椐一位行家里手介绍,这类泥料比机制泥料“有性,好用的多”。但无论如何,用这种缺少长时间陈腐工序的泥料烧制出来的仿元青花瓷在露胎处仍显干涩,没有元青花真器露胎处那种粗而不干、润腻不涩的质感。当然,这种感觉不是看了文字就能立马掌握的,要多摩挲元青花的标本,才能找到感觉。

      仿制品在胎色的外观上或许可以接近真品,但永远不会与真品的质地一致。这是我们要提醒藏友们的第二个观念。

      三、釉质、釉色。元青花所罩的透明面釉是承袭宋代景德镇影青釉而加改进的高温石灰碱釉。由于含铁量较高,釉色白中泛青,釉面不如明代永宣青花那样肥润,积釉处呈湖蓝色。

      从釉质釉色上辨别元青花的真赝,只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观察釉汁的色泽。由于“至正型”元青花上所用的透明釉在配方成分、加工工艺上没有留下准确资料,现代仿元青花器的透明釉只能从色感、质感上照猫画虎地配制。因此绝大多数现代仿元青花透明釉釉色泛绿,在积釉处呈湖绿色而不是浅湖蓝色。最近看到有极少数仿品的积釉处呈湖蓝色。但有蓝的太过,同真元青花透明釉两相比较,便显得极不自然;而是看釉中气泡的疏密大小与层次分布,以便分辨出是柴窑烧制还是气窑烧制?现代仿元青花多用气窑烧制,窑温易控制,窑内外呢度均匀,气愤好掌握,烧制成品率高。但由于柴窑和气窑在烧制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时间差异和升温曲线的巨大区别,现代气窑无法完全重复瓷器在柴窑内烧制时的复杂甚至极其微妙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特别是釉中气泡的疏密大小与层次分布表现。现代气窑仿品釉中气泡小而密,缺乏通透层次感;而柴窑烧制品釉中气泡则较之稀少疏朗,气泡空间隙大,大、中、小气泡都有,且分布有层次感。柴窑产品釉面质感活而水灵,气窑产品釉面质感死而呆板。这种感觉是原于釉面中气泡对光线反射的无序性和有序性两种不同的物理效应。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