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耀州窑仿新石器豆型炉赏析
2014-09-12 15:56:39 来源:藏瓷网 已浏览次

宋耀州窑仿新石器豆型炉
耀州窑是宋代北方烧青瓷的主要窑口,耀州窑青瓷蜚声中外,在国际拍卖市场上屡次拍出数百万美元的天价,成为海内外收藏家竞相追逐的名瓷。
宋耀州窑豆型香炉比较少见,如此造型大气,实为罕见之物,诸多同好见之都喜出望外,堪称一绝。此为仿新石器时期的陶豆器。炉高15.5厘米,直径17厘米,炉沿为厚唇,唇宽2.6厘米,胎土细腻,施釉滋润、均匀,无积釉的现象,亭亭玉立,美观大方。炉上身为10片芭蕉叶刻花,宽度为3.2厘米,微微有点束腰,显得流畅自然,立体感很强。芭蕉叶长得非常宽大挺拔,作为一种绿色植物来装点居舍,颇受文人雅士的喜爱。炉腰部收紧,分为二层,错落有致,下部呈喇叭状,12片莲花刻花纹饰,另有莲花叠瓣组合,显得沉稳谐调,富有美感。这些刻花纹饰,打破了青釉单色瓷沉闷的感觉,将炉点缀得颇有生气和灵动。炉底心为露胎,可见当时烧制工艺的痕迹。
我去耀州窑遗址实地考察过,它南北长约五公里,东西宽约两公里,蜿蜒分布在陕西漆水河两岸,一条现代化的南北高速公路从漆水河旁穿过。史载“南北沿河十里,皆其陶冶之地,所谓十里窑场是也”。耀州窑创烧于唐代,鼎盛于北宋,衰败于明代中期,历时800余年。主要产品有唐三彩、白瓷、天青釉瓷、刻花印花青瓷等几十个品种,可谓仪态万千,秀丽淡雅,在我国瓷业发展史中占有较高的地位。
当年的耀州窑盛况空前:窑坊鳞次栉比,文人雅士聚集于此。夜色降临,炉火正旺,四周亭台楼阁,丝竹管弦,好生热闹,实乃繁华之地也。建国以后,该窑经过三次大规模的科学考古发掘,揭露面积累计2万多平方米,出土文物标本逾200万件。
青瓷所采用的刻花装饰,于北宋中期进入全盛时期。其他窑口器物的刻花是用竹片为工具,在没有干透的胎上刻制的,惟有耀州窑纹饰经铁刀刻、刀剔两次刻成,刀锋过处,圆活、自然、犀利、锋锐,绝无拖泥带水之感。装饰刻花刚劲有力,纹饰深浅分明,层次清楚,立体感强,具有浮雕般的艺术效果。
南宋大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指出:“耀州青瓷器谓之越器,以其类余姚秘瓷也。然极粗朴不佳,惟食肆以其耐久多用之。”山阴人陆放翁对家乡生产的越瓷青瓷比较熟悉,他又在西北度过了9年的军旅生涯,他的记叙比较符合当时实际情况,一是说明耀州窑受到越瓷青瓷的影响;二是质地粗朴,胎体厚笨,耐用程度明显要比薄胎瓷要好,所以饭店酒楼都愿意用它。人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一方水土亦出一方瓷。耀州窑器物的风格与西北汉子粗犷的性格相当吻合,也许正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西北雄风孕育了耀州青瓷器的粗朴。当然,这样的粗朴厚笨也从另一方面表明耀州窑到南宋时期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耀州窑以烧造民用生活品为主,也不乏精品佳作,故有“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美誉,还有专供宫廷使用的,史书中有耀州贡瓷的记载,历时较为长久,如《宋史》卷八十七《地理志》记载耀州窑烧制贡瓷。一直到犹如春天初生的绿叶那般的青翠欲滴的汝窑脱颖而出时,耀州窑北方青瓷霸主的地位才被迫易位。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