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纪年墓葬中出土的元青花概况
2014-09-08 18:42:10 来源:藏瓷网 已浏览次
第一处,江苏省南京市中央门外明洪武四年(1371)汪兴祖墓出土的外青花龙纹内青花菊花纹印花龙纹高足碗,1970年出土,江苏省南京市博物馆收藏。高足碗高11、口径12.9、足径4厘米。它虽然出土于明代洪武四年墓葬,但是其造型和纹样具有元青花的典型特征——胎质坚致,胎体比较轻薄。撇口,弧腹,竹节形高圈足。白釉泛青,肥腴,青花发色微微泛青灰色,外壁绘云龙纹,小头细颈,斜方格纹龙鳞,三爪,内壁口沿绘卷草纹,碗心饰一朵菊花纹,碗壁饰印花龙纹。
第二处,山东邹城市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明鲁荒王朱檀的戈妃墓出土的元末明初青花云龙纹罐,1971年出土,山东省博物馆收藏。罐残高33厘米,朱檀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子,出生两月受封鲁王,15岁就藩。罐的颈部缺损,就盖罐现存部分观察,它的复原造型应该与安徽省蚌埠市汤和墓出土的青花盖罐相类似。罐的青花发色比较鲜艳,主体纹样为四爪云龙纹,龙的形象矫健,小头细身,胫部的莲瓣纹中夹有大括号样的莲瓣尖。
第三处,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善桥观音山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沐英墓出土的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纹梅瓶,1950年出土,江苏省南京市博物馆收藏。梅瓶高44.1、口径5.1、足径13厘米。梅瓶胎质坚致,造型规整,颈部呈梯形状,平底内凹成浅圈足。白釉泛青,青花发色苍翠浓重。通体五层纹样,绘画精美:肩部为杂宝覆莲纹和缠枝莲纹,腹部绘萧何月下追韩信纹,绘有萧何、韩信和艄公三人,画面点缀芭蕉、竹石、松树和梅花等纹饰,胫部饰卷草纹和花卉仰莲瓣纹,有大括号式的莲瓣尖。这件梅瓶完整无缺,是国宝级文物。
第四处,安徽省蚌埠市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汤和墓出土的青花缠枝牡丹纹盖罐,1973年出土,安徽省博物馆收藏。汤和生于元泰定三年(1326),卒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墓中出土了陶瓷器、金银器、铜器和玉器100余件。汤和墓出土的青花盖罐,通高47.5、口径15.6厘米,工艺精湛,是典型的元青花瓷。盖罐青花发色浓艳,主体纹样是缠枝牡丹纹。
第五处,湖北省钟祥市明永乐十二年(1414)郢靖王墓出土的2件青花梅瓶,2006年出土,湖北省博物馆收藏。这是一座合葬墓,墓主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二十三子朱栋夫妇。朱栋生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卒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出土的二件梅瓶,一件是元代青花云龙纹梅瓶,高35.4、口径5.2、底径11.2厘米,青花发色浓艳,有铁锈斑痕,绘画画笔比较粗犷,一共绘有四层纹样,肩部是杂宝莲瓣纹和缠枝牡丹纹装饰带,腹部主题纹样为四爪云龙纹,龙纹形象威猛,细颈,胫部绘莲瓣纹。另一件是元代青花四爱图梅瓶,高38.7、口径6.4、底径13厘米,青花发色较云龙纹梅瓶稍微显得淡雅一些。梅瓶所绘纹样分为三大部分,肩部绘凤穿牡丹纹,腹部是四处开光,每幅内分别绘高士四爱图——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王羲之爱兰,胫部为带大括号的莲瓣纹,每层纹样分别由花瓣纹和卷草纹相间,颈部最上一层纹样为卷草纹。
第六处,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铁心桥乡尹西砂石厂明永乐十四年(1416)王氏墓出土的元青花凤穿花纹梅瓶,1990年9月出土,南京市博物馆收藏。王氏是明孝陵卫指挥使萧氏的妻子,这是一座分室合葬墓,萧氏墓已经被盗,墓中有精美的青花残片出土。凤穿花纹梅瓶高40、口径6.2、底径14.1厘米。梅瓶胎体厚重,砂底上有自然的火石红色,青花发色偏淡,有少量铁锈斑痕。卷草纹和钱纹装饰带将纹样分为三组,肩部饰凤穿牡丹纹,腹部是四朵缠枝牡丹纹,胫部为莲瓣纹,口沿下青花署两个楷书“四”。
第七处,南京市中华门外郎宅山明永乐十六年(1418)叶氏墓出土一件青花莲池鸳鸯纹碗,1960年出土,南京市博物馆收藏。碗高13.4、口径30底径9.3厘米。胎质坚致,胎体比较厚重。撇口,弧腹,圈足,足端平切,有鸡心点。白釉泛青灰色,肥腴,青花发色微微泛灰,腹部呈色比较浓重。外壁绘缠枝莲纹和仰莲瓣纹,内壁口沿为缠枝菊花纹,碗底内心饰莲池鸳鸯纹。碗的胎、釉、彩都具有元代青花的典型特征,且出土于纪年墓葬,是研究元青花瓷的难得资料。
宋晟、叶氏为明永乐朝的皇亲国戚,其子宋琥为当朝驸马。宋晟墓中出土了白釉瓷和龙泉青釉瓷169件,另外还出土了金器、银器、铜器、铁器、陶器等随葬品。宋晟夫人叶氏墓中出土了白釉瓷、龙泉青釉瓷、黄釉瓷、青花瓷,一共33件瓷器。值得一提的是,宋晟儿子宋琥和长孙宋铉夫人墓中各出土了一件釉里红松竹梅纹梅瓶。宋晟字景阳,安徽定远人,随父宋朝用参加朱元璋的反元战争,明成祖对宋晟十分器重,其历任建宁、江西、大同、陕西四都督指挥使,明永乐初年被委以西北边务,是明成祖朱元璋在西北的一员大将。宋晟夫妇以及宋晟家族墓中出土众多瓷器,叶氏夫人的墓中有元青花碗,都应该与他在江西任过都督指挥使有关。
第八处,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县应塘村明正统四年(1439)沐晟(沐英之子)墓出土一件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图8),1959年出土,江苏省南京市博物馆收藏。梅瓶高41、口径5.2、足径14厘米。梅瓶的胎质坚致,造型高大,端庄秀丽。折沿小口,口沿平,细短颈,圆肩,长腹,下部渐收,平底内凹成浅圈足,白釉泛青,肥腴。青花发色浓重。肩部为杂宝覆莲纹和缠枝莲纹,腹部绘缠枝牡丹纹,胫部饰仰莲瓣纹。
第九处,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季桥乡颜刘村凤凰墩明成化六年(1470)陶升夫妇合葬墓中出土元代青花缠枝牡丹纹铺首耳盖罐,1980年出土,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博物馆收藏。盖罐通高43.3、口径16、底足18厘米。盖罐高大厚重,造型古朴。盖为子母口,盖钮修复;罐身贴塑铺首耳一对,有孔可穿环,平底内凹成浅圈足,足端不平整,内心有旋坯痕,底部凹凸不平,有同心圆痕迹,砂底见火石红。盖罐釉质滋润呈蛋青色,青花颜料苍翠浓艳,局部有晕散现象,发色浓重处呈现蓝黑色的铁锈斑点,手触有凹凸之感。全身绘古钱纹、菱形纹、卷草纹、缠枝菊花纹、变体莲瓣纹等辅助纹饰共12层,器身腹部绘主体纹饰——六朵盛开的缠枝牡丹纹,每层纹饰之间均用双线和单线弦纹相隔。罐内采用荡釉法施釉,釉汁不均有露胎现象。罐体表面有明显的连接痕迹。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