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瓷输给青花瓷的四大原因

      诸多的史料和出土资料都已证明青花瓷是在青白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蒋祈在其《陶记》中有“江、河、川、广。器尚青白,出于镇之窑者”,充分说明 宋元时期南方各地崇尚青白瓷,而且以景德镇地区的产品为主的记载,但是也最终没能挡住青白瓷被青花瓷替代的历史趋势。其原因有四:

      1 政治原因

      元朝钟情青花瓷异域色彩我们都知道,青花瓷是以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虽然青花瓷器在 唐、宋两朝已经出现,但因为与传统的汉民族的文化与风俗有些格格不入,因而没有得到社会主流阶层的认同和推进,所以发展得极为缓慢。到了元朝以后,由于统 治阶级的认同以及统治利益的需要,得到了全方位的迅速发展。2 商品经济原因

      2 青花瓷成本低廉,出口获利大

      由于青花瓷器的生产在中国成本的低廉性以及出口能换取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使元朝统治阶级极为重视。朝廷设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管理内容涉及整个瓷器生产的各个环节,这使青花瓷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尤其到了明朝以后,则完全成为出口瓷器的主流。3 工艺原因

      3 刻、划、印等工艺难度较高

      中国瓷器在元代以前,在装饰手法上,是以刻、划、印的应用为主。而刻、划、印等工艺,尤其刻、划工艺是要瓷工在半湿的胎上用铁质或竹制的刀子来完成, 其难度要远远大于用毛笔在干胎上盏钴料绘画的难度。选择后者,无论对于降低窑主的利润风险、降低经营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利润率,还是对于窑工的降低 培养成本、降低技术成本、缩短学成周期,还是提高收入报酬等方面,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4 青花瓷本身的原因

      青花的原料含钴,我国原料供应充足青花瓷的青花着色力强,发生鲜艳,窑内气氛对它影响较小,烧成范围较宽,呈色稳定。青花为釉下彩,纹饰永不褪脱。青 花的原料是含钴的天然矿料,我国的产地也不少。可有充足的原料供应。同时青花的白底蓝花,有明净素雅之感,其浓淡层次,使装饰更具备较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感 染力,颇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神韵。另外,青花瓷还具有比青白瓷好擦拭,纹饰不损伤等实用特点。

      青花瓷的这些特点,使其脱颖而出,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并逐渐替代了青白瓷,使其淡出了历史舞台。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