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乐青花龙纹扁壶

      天津博物馆收藏了一件明永乐青花龙纹扁壶,高45.3厘米,口径8厘米,足径14.5x10厘米。此壶造型优雅,线条浑圆柔和。口微撇,细长颈,扁圆形腹,椭圆形矮圈足。口部饰青花回纹,颈部饰缠枝花纹,腹部绘双龙戏莲纹。龙体粗壮、肥实,龙双目炯炯,怒发冲冠,腭向上翻卷,露出舌头与锋利的牙齿。爪虽是三爪,但遒劲有力。整条龙看起来显得那么矫健、凶猛。

      龙纹是中国传统的吉祥纹饰,最早是远古时代民族的图腾。旧说龙为鳞虫之长,四灵之一,能登天入渊、行云布雨,加之形象凶猛,故令人敬畏。后来封建统治者利用人民对龙崇拜的心理,为了愚弄人民,自称为"真龙天子",于是龙又进一步演变成王权的象征。龙纹成了皇家独享的特殊纹饰。龙的形象各朝各代画法不同,也从侧面烘托了王权的兴衰。如永乐宣德时期的龙最为大气磅礴,威猛雄壮,是雄心勃勃要干一番大事业的皇帝的象征。成化时期,由于皇帝不理朝政,宦官专权,所绘的龙大多温顺、无阳刚之气,反而有阴柔之美。至天启、崇祯时期,内忧外患,经济萧条,皇帝失去了天子的威严,龙纹多显得苍老颓废。

      永乐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较快,瓷器生产进入了黄金时代。瓷胎质洁白、细腻,釉面平滑光润,肥厚晶亮。且修胎讲究,瓶罐类琢器接胎痕不明显。底部一般无釉,为砂底,但光滑细腻,抚之有楠米粉般的爽滑感。此时,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瓷器多模仿西亚的金银器及陶器,故造型优美隽秀,灵巧轻盈,仿怫一位少女亭亭玉立。

      明朝有名的航海事件郑和下西洋,前后共七次,其中有六次是在永乐年间。他的舰队带回了 "苏麻离青''料,为永宣时期烧制出富有特色的靑花瓷,提供了物质基础。"苏麻离靑"料实际上是一种含铁量高含锰量最低的进口钴料,在当时就十分名贵,有"诸料悉精,青花最贵"之说。烧成的靑花色泽凝重、发黑,在釉面上形成凝聚的黑色结晶斑,黑斑深入胎骨,反射出一种金厉锡光,以手抚之,可以感受到凹凸不平之感。这是后世无法仿制的,文物鉴定专家称也是鉴定永宣青花瓷的特点之一。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