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陶马现身:揭失传雕瓷抓泥浇釉技法

近日,在湖北省收藏市场举行的“武汉走进博物馆活动月”民间鉴宝活动上,一件历经千年唐三彩陶马现身,揭示了唐失传“雕瓷抓泥浇釉”的创烧技法。

唐三彩陶马 曹旭峰 摄-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唐三彩陶马 曹旭峰 摄


  近日,在湖北省收藏市场举行的“武汉走进博物馆活动月”民间鉴宝活动上,一件历经千年唐三彩陶马现身,揭示了唐失传“雕瓷抓泥浇釉”的创烧技法。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尊唐三彩陶马高约40公分,长约50公分,周身大部以蓝绿釉点缀,马首笼头配上浅褐色嚼饰物,马前胸贴有圆雕宫铃椒花。马座后则贴“心”字经文花泥,马的造型给人一种盛唐雄马的震撼感。虽然历经千余年,色彩依旧艳丽。


  古玩鉴赏专家、湖北省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王祁认为,唐三彩器工艺发展至巅峰状态尤以武则天开元天宝年,发明了“雕瓷抓泥浇釉”技法。这尊唐三彩陶马通体浇黄白釉,鞍鞒墨绿间蓝釉缀宫铃椒花,展示了绸缎褶皱的波浪纹理,同时黄白釉面布满深色星尘,皆是因柴窑创烧所至,而这正是唐已失传“雕瓷抓泥浇釉”法的具体表现。


  中国古遗迹保护协会专家舒章铭则认为,大唐盛世国运昌盛,文化艺术发达,孕育出生机勃勃的雕塑艺术。唐朝皇家工匠做马时,总是将其放在最高等级上来塑造,线条流畅,骨肉凸兀,神气十足,加上斑斓绚丽的彩釉,把马的形象和精神升华了。


  “这尊唐三彩陶马马首,双耳尖立向前,顶鬃分八字飞,额绿釉翘髻,绿釉沿马身垂流直下,这种一泻至足的流釉,给人一种生命的延续与色彩的流动感。对于研究唐三彩马工艺特征、雕瓷抓泥浇釉等技法都具有重要意义。”舒章铭表示。


  据悉,盛行于唐代的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多彩陶器,诞生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其中,多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三种釉色之间没有固定的界限,它们相互浸润,互相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它的错色、渗色现象,给人一种流动自然的特殊美感。


  (原标题:唐三彩陶马现身武汉 揭唐失传“雕瓷抓泥浇釉”技法)

责任编辑:木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