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的古陶瓷收藏秘密

淘瓷客
上海博物馆的古陶瓷收藏是在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过程中发展的,凝聚了上博几代专家和同仁的心血。
1951年,上海博物馆在筹备建立时,当时担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的胡惠春先生提出:“博物馆不能没有文物”,为此他带头向筹备中的上海博物馆捐赠明清官窑瓷器等各类文物268件,成为上海博物馆古陶瓷收藏最早的一批。上世纪50年代,一批鉴定人才进入上海博物馆,古陶瓷征集有了新的突破。到1966年“文革”以前,上海博物馆的古陶瓷收藏已经颇具规模,上自新石器时代陶器,下至清代的瓷器的代表性文物均有收藏。其中既有在文物市场或向收藏家征集的,也有一部分是收藏家无偿捐赠的。1980年代以后,馆藏瓷器愈益丰富,不少名贵器物陆续进入上博。由于上海博物馆的国内外声誉日渐扩大,一些收藏家慨然以捐赠或出让方式把自己的珍藏转给上海博物馆,使上博的收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境界。如1988年,胡惠春先生偕同夫人王华云女士将留存在上海的以明清官窑为主的76件瓷器全部捐赠上博,其中不乏珍品;2004年,香港收藏家张永珍女士将她用550万美元从苏富比拍卖公司拍得的清雍正粉彩福寿图橄榄瓶捐赠给上博,此为传世孤品,遂成为收藏界的佳话;2008年,荷兰友人倪汉克将祖传的97件17世纪景德镇外销青花瓷器捐赠给我们,补充了我们在贸易瓷器方面的收藏。自上世纪50年代以后,上海博物馆陆续建立了一支文物鉴定团队,在文物征集方面,依靠这些专家的鉴定把关,大量古陶瓷文物得以进入上博。

从1972年“中国陶瓷陈列”开始,经历了1980年代初的局部改造和1989年的重新改建,到1995年12月上博新馆试开放时建成“中国古代陶瓷馆”,上博的陶瓷陈列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国陶瓷发展体系,各个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窑系的代表性文物均在陈列中有所表现,集文物艺术观赏、研究、鉴定和科学技术等为一体。而1996年新馆正式开馆时建成的“暂得楼陶瓷馆”是为香港著名收藏家胡惠春先生的捐赠文物而专门设立的,体现了收藏家与上博之间深厚的友情。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