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陶琐话——崧泽文化时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杨舜融老师所拓崧泽文化陶器表面纹饰的图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泥质灰陶壶 新石器时代 崧泽文化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此件纺轮于1998年出土于绰墩遗址的崧泽文化墓葬中
 

原始的宗教,起始于祭祀,这种文化的起源,经过五千多年的演变,留存在我们的身边。源头的曙光,只能从不同遗址出土的文物来考察。古陶以丰富的器型,纹饰、线条,为我们留下可瞭望文明曙光的窗口、崧泽文化的陶器,其纹饰质朴、柔和,充满母性的想象。苏州地区出土的崧泽古陶,纹饰精美,富有鲜明的特征。

纹饰,是先民们观察自然想象,从模仿到艺术抽象,以线条组成心中的图像,采用镂刻、压划、挑剔及彩绘等手法,创作于陶器表面,使我们得以从一幅幅图案中,了解先民的原始思想,领略质朴归真的美感。

有些纹饰,专家认定是部落图腾,图腾是一个部落崇拜的神明,龙、鸟、火、日、月等,都成为不同部落的图腾,刻成图案,出现在各种器皿上。

古陶上的纹饰,经几千年土埋,有的模糊不清。吴江博物馆现退休的杨舜融老师,有一手绝技,用宣纸把陶器表面的纹饰拓下来,没有心细如纤的定力,长年形成的手感,是拓不到千年古陶上发丝般线条的。2011年,吴江博物馆将他多年拓下的吴江馆藏史前陶器纹饰(图1)结集成书,给我们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史料。这本印刷精美的图册,其中大部分是同里崧泽遗址出土的陶器,杨老师本身就是同里遗址发掘考古队人员。

图2是同里遗址出土的崧泽时期陶壶,泥质灰陶,高19.2厘米、口径5厘米、底径8.9厘米。三道戳绳纹将壶身分成4组面,下部面光素,其它三面均饰有钩联水波纹,这种纹饰在崧泽文化时期是常见的。我们的先民,居住在长江下游,湖泊、沼泽众多,水生植物与鱼类是主要食品,对水的崇拜是当然的。漪涟的水波,提供了丰富的食品;汹涌的波涛,也无情地淹没过家园,水是神,抽象成图案,表达崇敬的愿望。

图3是一件陶纺轮,出土于昆山绰墩遗址的崧泽文化墓葬中。纺轮是原始成线工具,这件纺轮最大的特点是一面刻有八角星图案,这种带有符号性质的图案,自崧泽文化时期开始出现,图1陶壶的底面,也带有井字符号,是陶瓷带底款的滥觞。图2的纺轮符号,有人认为这是星象,记录先人的宇宙观;也有人认为,这是先人运算时间的圆盘;还有人认为是族徽,是氏族标志。符号图案的演变,发展走向文字,已得到大家的认同。含义鲜明的符号出现,可以看到文明开始露出曙光。

 

责任编辑:xw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