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节油灯现身张家口


张家口市宣化区民间收藏家王兆生最近收藏了一盏清末民初烧制的“节油灯”,外形像一把茶壶,具有节油减排之功能。他说,把玩这盏灯,最让人敬佩的就是古人的节能减排精神。
26日,在张家口上谷书院,记者见到了这盏不寻常的灯和它的主人。
这盏灯,外形看像一个葫芦瓶。灯身分上中下三部分,最下部分是一个放油的圆肚形壶,壶的前后分别安有一个嘴儿和一个把儿;中间是一个放水的凹形托盘儿;盘上面是一个拇指粗的圆管儿灯身,灯身的顶端呈喇叭口状,灯捻儿便从喇叭口通过灯身直伸进放油的壶里。使用时,油就会被顺势从壶体中吸上来。
据王兆生介绍,这盏灯,奇就奇在它的节能减排上。他说,灯的上面是灯头,下面是壶,中间部分是一个盛水的凹形托盘儿,当最上端的灯盘、灯身被灯头火烧热后,热量逐渐由上传到水盘;在水盘,水盘里的水就把热量截住并逐渐冷却,使热量不再往下传导,油就得到水的保护不再蒸发,从而达到省油的效果。而灯火造成的烟雾也可以顺势降落到托盘里,减少空气污染。据说,使用这盏灯,可以省油三成,节油效果还是很显著的。
王兆生说,古代的油灯大多做成碗形,用碗直接盛灯油,灯芯直接搭在碗边点燃。当点着的灯头火把碗逐渐烧热后,碗中的油就开始蒸发、冒烟,油就这样浪费掉了,还产生油烟。为了省油,有人就把碗做成双层,中间是空的,通过外壁上的预留孔注入水,碗的内外壁就被冷却了,油就不发热了,从而达到省油的目的。
据宣化区文物保护所所长刘海文介绍,这盏青花瓷油灯,应该是清晚期民窑烧制的精品。它究竟值多少钱,已经不很重要,但他体现的节能减排精神,值得我们思考。
王兆生是河北宣化人,退休前曾是《宣钢报》的记者,现担任宣化收藏家协会的秘书长。他说,很早前,我们的祖先就懂得节能减排,保护生存环境;而在当今发展时代,我们却不珍惜自己的生存环境,资源浪费,污染严重。最近,华北地区连续发生雾霾天气,交通一度受阻,人们呼吸困难,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