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宾阳县千年“陶器村”:男人们个个都是制陶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村民们从山上拉泥回来堆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把泥团打贴在墙上晾晒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拉坯机上做陶坯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将做好的陶坯拿出来晾晒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烧窑,窑里的温度要达到800至900摄氏度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村里随处可见陶器

 

他们是农民,整日和泥巴打交道。他们更是农民中的艺术家,一块泥巴,经过他们的巧手,在拉坯机上很快就变成一个陶坯,最后变成了一个个精美的陶器。

在宾阳县邹圩镇邹圩社区下窑村,已经有上千年的陶器制作历史,陶器生产技艺一代传了一代,至今仍保留着家庭作坊式的陶器制作传统。

如今,村里的男人们几乎个个都是制陶师傅,会拉坯制作陶器。女人们则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晒泥、洗泥、上釉、搬运罐坯进窑等。

农闲时,村里家家户户都进行陶器生产,烧制米缸、酒坛、花瓶、茶具、煮酒器等陶器品。靠着祖辈传下来的制陶技艺,村民们不用出村,每天都像城里的工人一样,有班上有活干有钱挣。

记者在下窑村村口看到,一堆堆黄泥堆在路边,各家各户在忙着堆泥、晒泥。几个泥水池里,女人们不断地搅拌池中的水。这是在洗泥,能让原料中的黄泥和红泥完全融合在一起,还可以除去杂质。

走进村里,仿佛一下进了陶艺的世界。随处可见作坊里的制陶师傅们在拉坯做陶坯,粘满泥巴的手捏压一个个泥团,随着拉坯机的转动“吱吱”声响,泥团很快就变成一个个初具雏形的陶坯。在作坊外面的墙上“贴”着一团团陶泥,这是让墙壁吸掉陶泥的水分,达到需要的干度。地上,整齐地晾晒着一排排陶坯。这些陶坯晒好后,就要装进陶窑里烧制。

制陶是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有选料(泥)、洗料(泥)、晾干、搓泥、做坯、上釉、装窑、烧制等工序。整个工序做完,要花费四五十天的工夫。村里的师傅说,这中间仅需要晾晒的环节就有几次,花去不少时间。

下窑村全村900多人,有400多人从事制陶业。烧制出来的陶器由村里的陶贩贩卖到柳州、桂林等地,有的还销往广东、贵州、云南等省份。

美丽的清水河流过下窑村边,现在已经被邹圩镇开发成旅游景点,每年都吸引不少游客到此游玩。下窑村借机在村里开设了陶吧,让游客们可以在制陶师傅的指导下,让泥巴粘满双手,亲身感受制陶的乐趣。

村民们还打算在村里建一个陶器博物馆,展示各种陶器,介绍制陶工艺流程,让祖辈传下来的制陶技艺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发展。

 

责任编辑:xw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