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之谜探解 未解之谜争到今
元青花是学术界对元代典型青花瓷器的泛称。元青花是中国陶瓷艺术中一朵绚丽的奇葩。但它在元朝后700多年的时间里几乎销声匿迹,史书没有详细记载,故宫收藏也未见其身影,这让元青花之谜一直关注甚多,很多陶瓷专家都为寻求元青花之谜答案作了大量研究。20世纪中期,英国学者霍布逊和美 国波普博士发现并发表关于中国元代青花的研究著作,我国也相继发现了一批元青花后,这才引发世人对元青花的关注。2005年,“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在海外创出合2.3亿人民币的拍卖天价,更是引爆了人们对元青花的热炒,至今仍是方兴未艾。对元青花的诸多问题,学术界和收藏界争议颇多,给元青花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笔者曾在我国元青花馆藏最多的省份(江西)及它的出身地(景德镇)供职多年。通过与元青花的近距离接触,与研究专家的深度交流,实地观察高仿者的制瓷过程,对目前元青花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谈点浅见。
一、元青花质量突变是何因
据考古发现,我国唐代、宋代就出现了青花瓷,但胎质粗糙,画面简单,与元青花的品质相比,犹如是“乌鸡”比“凤凰”。
为什么元青花没有“童年”到“成人”的渐进过程,一跃成为精美绝伦的艺术精品呢?对此,文博专家各有其辞。我认为,元代青花质量突变的原因是“官府督办瓷务的体制”。
元朝非常重视瓷业,1278年在江西建立了浮梁瓷局,专为朝廷烧造瓷器。浮梁瓷局利用官府统御全国资源的优势,汇集中原乃至元管辖的西亚地区制瓷高手,不惜投入大量资金,垄断优质资源,严格制瓷工序,极大地推动了制瓷技术的创新变革。瓷局根据其萨满教精神和藏传佛教信仰,创造了青白釉和蓝青花为主题青花瓷器。在瓷胎方面,变单一瓷土为瓷土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增加氧化铝的成份,提高了瓷器的烧造温度,降低了成瓷的变形率,从而能生产体型硕大的元青花大罐大盘。引进伊朗苏麻离青钴料为发色剂,使青花呈色浓重翠丽。发挥各地制瓷人才的优长,创造出符合统治者理念,反映西域和中原文化以及两者融合的纹饰,以满足统治者的公务礼仪、宫庭装饰、宗教祭祀、外交贸易、生活使用等需要。享誉古今的元青花烧造成功,开创了白瓷彩绘的新时代,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同时,元代景德镇瓷工还发明了釉里红瓷、卵白釉瓷等新品种,使瓷器装饰丰富多彩,为景德镇成为中国制瓷中心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正是官府督办瓷业的体制,催生了元青花质量突变的奇迹。
明代以后的陶瓷发展历史,也充分证明了官府督办瓷业的巨大作用。明代在景德镇建立了御窑厂,派遣督陶官,不但使青花瓷的质量进一步提高,而且又发明了釉上彩瓷等一批新品种,尤其是永乐、宣德朝创造了青花瓷的黄金时代,使景德镇真正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清代沿续官府督办瓷业的做法,尤其是是康乾雍三朝,在器形、釉彩的工艺制作方面,达到了了炉火纯青的高度,开创了景瓷鼎盛时期,史书描述:瓷器“品质之精,成型之多,彩釉之丰富,无不登峰造极”。
解放后,我国瓷器业主要采取企业化生产方式,唯“7501瓷”毛瓷,按中办指令制作,实际也是不计成本的半官府生产形式,该瓷达到了当时中国制瓷的最高水平。上世纪90年代,一套“7501瓷”以8000万元拍卖成交,现单件瓷器的价值已不低于明清官窑瓷的价值。
“官府督办”的体制,现代亦称“举国体制”,也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古今中外的史实证明,采取“举国体制”重点突破某一产业或项目,往往能创造人间奇迹。因此看来,元青花的质量跃升就顺理成章了。
二、元青花窑址在何处
随着元青花历史地位的确立,“出身地”之争烽烟又起。《中国陶瓷》等史籍明确指出,成熟的元青花产生于景德镇。但近年来,有的学者和收藏爱好者提出:景德镇至今未发现大规模生产窑场,发现的瓷片与馆藏中有的元青花品质不同,由此认为大规模生产元青花的窑场不在景德镇。这种推断难以令人信服。
成熟的元青花出自景德镇,是其得天独厚的历史自然条件决定的。景德镇及其周边地区储藏有丰富的瓷土,制瓷具有悠久的历史,史书记载景德镇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唐代生产的白瓷冠名于世;宋代的青白瓷洁白细腻,有“莹如玉”之美称。元朝国俗尚白,有以白为吉的文化理念,因而在景德镇设立官窑。前期主要为官府生产卵白釉瓷,随着与西亚地区商贸的发展,苏麻离青钴料的引进,当地优质高岭土的发掘,加上制瓷工艺的革新,八方工匠,各显神通,精美的青花瓷脱颖而出,成为朝庭及其外销瓷的主流品种,景德镇自然成为青花瓷的生产基地。当时,全国各大窑场中全面具备这些条件的唯有景德镇一地。
据考古发现,在景德镇湖田、落马桥、珠山等地点发现元青花窑场,但遗存的瓷片确实不多,尚未发现大量烧制元青花的窑场。笔者认为,这与当时的生产规模和质量标准有关。元青花瓷主要用于朝廷和外销,能够享用它的只是少数达官贵人,加上制瓷的工艺难度,不可能像生产普通生活瓷一样大量生产。元青花的质量虽然得到了空前的提升,但受到当时制瓷工艺的制约,还不可能达到完美无瑕的水平,在质量标准上与明清官窑瓷有所不同。从馆藏元青花整器看,基本上都有轻微窑裂、缩釉、粘渣等瑕疵,说明对瓷器成品的认定不像明清官窑瓷那样苛刻。明清官窑器只要有一点瑕疵便打碎就地掩埋,绝对禁止流入民间,因此遗存了堆积如山的瓷片。所以,不能简单地用遗存瓷片多少衡量窑场规模。同时期,福建、云南等地虽然也生产青花瓷,但精美程度与成熟青花瓷相差甚远,这些省份至今未发现有成熟元青花瓷片的窑场。至于景德镇发掘的元青花瓷片有的与国内外馆藏器有差别,既可能有景德镇元青花窑址发掘不充分原因,也有因不同年代、不同窑场、不同瓷工制瓷的变化所致,不能以此否定景德镇元青花产地的地位。
三、元青花存世数量有多少
在近些年召开的元青花研究会上,常有权威专家宣称:世界上存世的元青花瓷(一般指典型大器)不超过300件。这从一定意义上否定了民间元青花瓷的真实性,无疑引起了收藏者的不快。我认为,现在随意断言元青花存世的具体数量还缺乏科学的依据。
目前,国外馆藏的元青花瓷多数是传承有序的。它们有的是传世,有的是流传,有的是来源于捐赠。我国的元青花基本上来源于地下。许多元青花的发现有一段奇妙的故事。内蒙古自治区包头馆藏“元青花缠枝牡丹大罐”,原本埋于包头燕家梁元代遗址地下,上世纪70年代末,当地一位燕姓老汉劳动时碰巧挖了出来,摆放在自家柜子上。1980年5月被包头考古专家刘幻真先生以20元人民币将此罐购得捐给国家。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元青花尉迟恭单骑救主图罐”,是1980年该自治区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修建培训楼时发现挖掘出来的,“图罐”被人随手扔在工地,楼建好后又被扔在楼后面的一个墙角里达七年时间,后被当地苏振发先生拿回家用于养花。1989年当地征集文物时,苏先生主动将它捐赠给了横县博物馆。南京市博物馆藏“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发现也比较离奇:1953年南京夫子庙古玩店的两位业主,因买卖此瓶发生利益纷争闹到军管会,文物部门应邀鉴定后认为是明代珍贵文物,经审查系从南京江宁将军山南麓的黔宁王沐英墓盗得,遂被文物部门收缴。其他元青花瓷的发现也各有其传奇的故事。
从现有元青花瓷发现的情况可以看出,这些宝贝主要来自于地下,发生在“公物归公”的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不少是“好心人”主动上交。90年代以来,工程施工遍地开花,盗墓猖獗,但主动上交元青花的事鲜有听闻。有多少元青花被盗挖私藏,谁也说不清楚;我国960万平方公里之国土,未被挖掘之处仍占多数,就是元代皇族之墓至今也未被发现,有多少宝藏尘封于世谁也说不清楚;我国考古界至今未对民间收藏的元青花作出权威的鉴定,有多少是真品谁也说不清楚。因此,现在断言元青花的数量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我认为,民间肯定存有真品元青花。但是,如果说民间元青花有成千上万之多未免显得过于夸张。因为元青花不是粗瓷大碗,它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烧造数量非常有限,过去也只有官府贵族可能拥有,现在有缘得到的概率微乎其微。我看过不少收藏者的“元青花瓷”,一人就捧出多件元青花大罐大盘等“重器”,基本都是一眼可以判定的劣质仿品,至今没有碰到一件真品。有的吆喝民间藏有大量的元青花,实质上是企图高价推销自己的伪劣藏品,这是值得收藏者警惕的。
四、元青花辨识关键何在
目前,世界已发现的中国元青花瓷器多数收藏于各地博物馆,一般收藏者很难有直接接触的机会,不像明清瓷器那样可以眼看手摸。因此,在对元青花的认识和鉴定上,难免存在“盲人摸象、各说短长”的现象,尤其是学术界与民间收藏者分歧较大。辨识元青花是不是特别困难呢?我认为未必是这样。
现在,鉴定元青花的文章很多,技术层面的介绍浩如烟海。这里,笔者从辩证思维的角度,对辨识元青花提出三点浅见:一是求实地看。不管谁的瓷器,都应认真观察分析瓷器实物,尔后再作评说,凭实物说话,切忌带着“你不可能有元青花”等先入为主的偏见凭印象简单地作结论。二是全面地看。要从器型、纹饰、釉面、胎质、青花用料及发色等方面综合分析,切忌简单地以“器型不规正”、“一片叶子差边线”、“龙脖子粗了一些”、“釉面不肥润”、“底胎没有釉斑”等机械思维而否定全部。三是历史地看。元朝前、中、后期各个阶段、不同窑场、不同瓷工制作的元青花应该有其不同的特点,从国内外馆藏看,完全一样元青花不多,说明丰富的元青花远没有被全部发现,我们切忌用一个阶段的一件瓷器为标准去判别所有的瓷器,只有用辩证的思维观察分析,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辨识元青花,器型和纹饰特点比较容易把握,明清两代仿制的困扰基本可以排除,因此,重点应放在“判古”上,即判定其是否具备古瓷的“老气”,这一点与古瓷鉴定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现在景德镇的仿古能将元青花的所有特点仿制出来,但就是自然的“老气”仿不真切。高仿品纹饰虽然精细,但规整中显得拘谨呆板,缺乏“一笔点画”“遒劲有力”的神韵;虽然能在青花上形成铁锈斑,做出釉面凹陷,但青花不能深入胎骨,凹处人为刻划痕迹明显;虽能制造窑裂、崩口、棕眼、缩釉和火石红等元青花的工艺缺陷,但无法达到古瓷的自然逼真;釉面火光虽能够褪去,但白中闪青、温润如玉或玻璃质感是无法展现的。总之,八百年岁月的自然痕迹是根本无法仿制的。熟悉了元青花的特征,掌握了鉴定古瓷之要诀,辨识元青花瓷器的真伪就会迎刃而解。
在辨识元青花的问题上,陶瓷学术界与收藏者存在明显的对立。迷信专家学者固然不可取,但轻视专家学者的意见更是收藏者的大忌。一般说来,专家学者的理论和实践积累比较深厚,多数具有鉴定古陶瓷的扎实功底,而且其中不少专家与元青花真品有过实际接触。见多识广的丰富经历,使他们具备了较高的鉴定元青花的能力。当然,不可否认,有的专家在鉴定元青花时也可能发生“打眼”,但从整体而言,其鉴定结论正确的概率,大大高于一般收藏者。因此,在收藏高价值元青花(含瓷片)时,应尽可能听取更多专家的意见,确定无疑后再出手。切忌轻信“王婆”编造的美丽故事,或者赌咒发誓的承诺,造成经济上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