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意一铲让千年青瓷壶重见天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青瓷壶已经破碎

 

“真可惜了……”文物考古工作人员小心翼翼,从土坑中捧出这几片碎瓷片时,一阵惋惜。

据市场星报报道,昨日下午15时许,省城定远路与凤阳东路交口东侧,路面施工工地上,一台挖掘机在掘土作业中,不经意地一铲,让几件隋朝古物重见天日,遗憾的是,几件古物也不同程度破碎受损。

施工工地青瓷破碎现人间

记者赶到现场时,工地还在正常作业,一台挖掘机正在纵深的沟渠中掘土。

此处为凤阳东路拓宽工程,铺设路面前,需要掘土埋放热力管道。沟壑离地面约一米多深,几件破裂的古物静静地“躺在”起伏不平的泥层中。

据施工人员称,挖掘机在掘土过程中,工人多次听到钢齿摩擦中的脆响,总感觉一丝不对劲,暂停作业后,从湿重的土中翻找到几枚碎瓷片。

几件青瓷就此重见天日。工人发现,在土层中还有一个硕大的壶身,壶头则已经破裂受损。“还有一个小碗,碎了几片,勉强能拼得出来。”

工人担心是有价值的文物,遂报警求助。

随后,辖区民警和文物管理处工作人员赶到,对现场进行了勘察。

巧手有望让破碎瓷片“复活”生命

记者在沟壑中,见到了这几件受损的青瓷物,两件类似瓷壶状的古物破碎严重,散落成十几块残片。

而在土层中,一个壶身则被“拦腰斩断”,胎体很坚硬,露出淡青色的色彩,细细观察,釉为青色,青中泛黄,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碎片纹。

经过文物工作人员鉴定,一件是“青瓷四系盘口壶”,一件是“青瓷碗”,都已破损,初步判断年代为隋朝。

虽隔千年,但出土后的碎片仍是莹润美观,勉强可以拼接出的青瓷壶,线型结构无论是直线或是弧线都很有力。

查找资料发现,盘口壶多流行于南方,基本特征为盘口,有颈,系贴附在肩上。

随后,文物人员对散落的几件瓷片一一收集,“虽然是七零八碎,但可以通过专业人员,经过后期清洗、加固、做色、上光等复杂步骤,对瓷器残片进行复原。”

随葬品为何遗落?今日将考古发掘

据悉,隋朝历史很短,不足40年,但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隋代已烧制出胎质洁白、釉面光润的白瓷,开启了唐代瓷业“南青北白”局面的先河。

文物工作人员介绍,这三件青瓷古物应为随葬品,但奇怪的是,在土层周围并没有发现棺木和墓葬。

记者走访中也了解到,此处曾为自建民宅,后因修路才进行掘土施工,而附近从未发掘过类似朝代的文物。

为何这几件青瓷“落单”遗落在此?墓葬是继续隐藏在土层之下仍未被发现,还是根本没有踪影?

工作人员表示,这现在还是个未知数。由于天色已晚,已与施工方协调,将在今日安排进行发掘,尝试寻找墓葬踪迹。

“这些实物资料对研究当时朝代的烧瓷技术与青瓷的造型,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文物工作人员称。

责任编辑:LXC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