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存志苦学23年研制蛋壳黑陶


刘存志先生向记者展示黑鼎作品
黑陶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晚期,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标志,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象征 ,被史学家称为原始文化中的艺术瑰宝。在漫长曲折的历史进程中,这几乎绝世的古文化不断得到继承和发展。高密市民间艺术家刘存志历经数十年的挖掘与研究,将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发展成为高密靓丽的民艺之花,并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作品完全达到了古艺品“黑如漆、亮如镜、硬如瓷、声如铮”的上乘品质,被推崇为高档礼品馈赠与收藏。
刻苦钻研成制陶能手
初见刘存志先生,正在筛选泥土的他裤子上还粘着点点泥土,现年43岁的他自幼便受舅舅制作陶器的影响,受到耳濡目染的他自小就有个特别的爱好,喜欢捏泥人和各种动物。从1989年他开始系统地学习黑陶制作技术到现在已经23年了。在当时,喜爱陶艺的他专门到北京考古研究所学习黑陶工艺技术。在北京学习期间他主要是学习黑陶制坯造型。刘存志先生告诉记者,在黑陶行业中,有制坯、雕刻、烧制三大工艺流程,当时人们的思想比较保守,对于技艺的传授要求很严格,每个人只能选择一样去学,并不让人学全面,刘存志先生利用休息时间偷偷溜进烧窑车间学习技术,经常跑到废品堆里去捡些带有图画的碎片回宿舍研究,并把许多图画描绘下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吃苦耐劳的他终于逐渐掌握了图纸设计、材料、制坯、造型、雕刻、烧制等技术,成为了集所有制陶技术于一身的制陶能手。
工序繁杂精益求精
刘存志先生告诉记者,黑陶的制作工序要求很细,每道工序都要耐心细致,精益求精。首先要采用黄河优质胶泥为原料,经多次筛选,反复淘洗,确保泥土中没有树根、小石子等杂质,沉淀之后进行压缩和成泥巴,经揉捏如面团般软硬均匀后,用手工技法进行拉坯、修坯、轮制,形成各种产品造型的泥坯,在不透风、不见阳光的室内阴干后,再在泥坯上进行一系列的雕刻、镂空、画、刮、压磨、轧光等,最后将完好的型坯,装入土窑。烧制需经慢火焙烧,对经验与火候观察力有很高的要求,在经过1000℃以下高温渗碳下,一般烧制一天一夜即可。一件作品从和泥到烧制出窑成功,大约需要十几道工序。值得一提的是刘存志先生制作雕刻的工具都是借鉴古人的制作方法,就地取材,有很强的创造性。
据刘存志先生介绍,陶器的光亮与光滑程度是通过用贝壳的打磨轧光促成的。黑陶的颜色为亮光的黑色,也可根据需要烧制成土红色,红色一般采用自然出窑法,作品显得淳朴,接近自然陶器。而黑色则需采用高温渗碳法,使之在自然美观的基础上,显得高贵、典雅而又有神秘感 ,成为陶制品中的上品。
夫妻搭档不断创新
记者了解到,每年都会有学生到刘存志先生的住处学习制陶工艺,为了传承技艺,他都会尽自己所能教给学生一些自己的制作经验。目前,刘存志先生和妻子一起制作黑陶作品,在自己的影响下,妻子在雕刻方面也能独当一面了,通过不断创新与发展,两人加工的仿古瓶、杯、尊、爵、鼎、罐、香炉、文房四宝等各类精品,达170多个品种,其中极品蛋壳陶,壁厚不过0.3毫米,最薄处0.1毫米左右,记者拿到手中感觉像纸张一般轻盈,让人爱不释手。而采用传统手工制作的仿古浮雕、透雕罐、龙凤呈祥瓶、香薰、仙人球、大鼎等作品,则达到了炉火纯青、足以乱真的艺术效果。其作品在国内外市场颇受欢迎,特别是青岛、大连、中国香港、日本等客商对黑陶产品情有独钟,它已成为点缀人们生活的高雅艺术品,体现拥有者的尊贵气派和高层生活质量,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生活的愉悦。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