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多:景德镇——没落的瓷都

作者:刘三多
细数来,在这个城市已待了四年多。四年多,不长也不短,我没什么变化,这个城市也没什么变化。
每座城市都有其主要的属性,上千年来,景德镇的属性一直是属火的。在千年窑火不断的景德镇,当操着外地口音的路人问路时,当地人的脸上就会涌现出一种浸在骨子里的自豪感,热情地回答路人的询问。也许是窑火的熏染,景德镇人的性子稳稳地,像极了窑火虽温高却含而不发,小心翼翼地淬炼自己那一方瓷。当地人没有太多像南方人那样的聪明劲儿,本本分分地生活在世代辛劳的土地上。在我初来时贫瘠的生活里,景德镇人的本分给了我一些支撑的力量。
那一年我离家数千公里,背着简单的行李来此求学,初到时难掩心中的失落,大瓷都的形象顿时在心里崩塌。景德镇街道狭窄,主要的街道上还残存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房子,走进街道的小巷,可以看到一些生产瓷器的小作坊,作坊外堆着一些破损的瓷片,那些两米多高的大瓷瓶,不知道在屋檐下放了多久,瓶身的青花纹路已和地上的青苔融在一起。我迷茫于在这个我费尽力气离开家乡来到的地方,是否值得我为之付出青春。
刚来时,生活贫困,和室友一起在旅游景点摆地摊卖些贩来的小陶瓷物件。进货时,认识了方哥,他见我们是学生很不容易,答应我们卖不出去的可以原价退给他。后来我们经常帮他的小作坊扛一些泥块,倒泥浆。时间久了,方哥就不赚我们钱,让我们用最低的价格拿货。想想那时我们别有用心地接近方哥,方哥抽着烟大手一挥让我们随便拿的日子,或许最初的小心思早已融化在浓浓的情谊里。
在景德镇,陶瓷是绕不开的主线,它串起了整个景德镇生活的大大小小。后来尝试做过一期有关景德镇陶瓷产业主题的采访,让我印象很深的是一位原工厂的老瓷匠给我们讲的经历,从小在家族小作坊帮工,后来进厂,经济体制改革后景德镇十大瓷厂不景气,出来又做小作坊。那时街上的路不像现在这样好,是为了运陶瓷修的,就容两辆人力板车并排通过,下雨天更是泥泞,车子需要几个人推。作坊环境很差,很多做陶瓷的工人活得都不长,他的工友都很少活过五十岁……
如今景德镇陶瓷的主要原材料高岭土,在当地也只剩十多年的存量了。当地很多有志之士都在呼吁改革,每年一届的世界瓷博会也开得很红火,可依旧难以改变小规模、低效能的现状。在广东佛山、山东淄博等陶瓷城日益发展的今天,景德镇何去何从,依旧困扰着当地的陶瓷企业。
行走在景德镇的人民广场,老人们聚集在一起玩牌打着当地的两幅头,唱着戏曲,跳着舞,脸上洋溢的依然是一种浸在骨子里的自豪感。
经过四年前初来乍到下车的地方,道路两旁是高高的青花陶瓷灯柱,依旧如昨。
而这座城市也像一个老人,步履蹒跚地行走在落日的余辉中。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