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釉瓷器的鉴别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名贵陶瓷上的绿釉难得一见,绿釉实为含氧化铜的石灰釉,在氧化还原中呈现绿色。我国汉代时用铜作着色剂,烧制铅绿釉陶制品。唐、宋、元时期的孔雀绿釉产品为陶胎,明、清时期的为瓷胎,都是以铜作为着色剂,属于铜绿釉。

早期孔雀绿釉瓷器的制作,是直接在坯胎上施孔雀绿釉一次性低温烧成,因而部分器物发色偏蓝,有“孔雀蓝”或“法蓝”之称。元代后期是先在高温中烧成涩胎或白釉瓷,再在其上施孔雀绿釉后,入窑二次低温烧成,釉面与坯体的膨胀系数,呈现不同程度的细小开片,受到日久风化、土壤侵蚀,会出现成片成块局部脱落现象。到了清代康熙官窑烧制的孔雀绿釉制品,由于窑温提高,胎釉结合紧密,在放大镜下仍可看到密集细小的开片现象,也是“清三代” 孔雀绿釉瓷的鉴别特征之一。

绿色釉包括孔雀绿、鹦哥绿、宝石绿、瓜皮绿等, 一道釉是整个瓷器的一种颜色,古瓷器上的绿釉多为较深的青绿色,到了明代中期出现的瓜皮绿、水绿色是康熙三彩和五彩中常用的釉色。康熙瓷器的特点如:金钟杯、棒槌瓶、笠式碗、观音尊等,在造型上多少能发现其不一致的地方,碗、罐、瓶、盘等器底能看到明显的旋纹痕和点点黑漉,人物画面部绝大多数歪斜不正,属于陈老莲画人物的风格。胎体纯净、釉色青白,官窑、民窑的瓷器质量均较咸丰、同治年间的器物精细,是康熙青花瓷的价值所在。

清代官窑器物还有一个特点是制品都有本朝款,唯独郎窑绿、郎窑红没有留下官窑款,但收藏界却认可了郎窑瓷器是一种独特无款官窑器,郎窑绿也是用含氧化铜石灰釉,在氧化气氛中呈现绿色的铜绿釉,通常挂釉后经1300℃左右高温烧制而成,但由于工艺复杂,烧制温度极难控制,要烧出理想翠绿色釉面瓷器,成品率极低,所以存世量非常少,其价值在收藏界占有不可低估的地位。

责任编辑:X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